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歷史 >> 瀏覽文章

巴塘年俗文化

本站原創(chuàng)    2013年11月04日


 


 


 


 

巴塘這坐鑲嵌在康巴高原上的一顆明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殊的多元文化特征。
  巴塘被譽為“高原江南”。“弦子故鄉(xiāng)”,這里不僅物產(chǎn)豐富,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四川通往西藏的重鎮(zhèn)。清朝時,川、滇、陜等地的商人在這里與當?shù)厝送ㄉ?,交流:民國時期,來自美,英,法等國的傳教士們在巴塘開設教堂,傳播教議:民國政府在巴塘設立“國立巴安師范校”,使這里的文化具有多樣性,而這里的人民不僅較好的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髓,而且較好的融入了本土文化,使之形成獨具魅力的一種文化。
  巴塘人過春節(jié)很講究,除保持了漢民族春節(jié)特有的習俗外,獨特的地方飲食文化在藏區(qū)獨樹一幟。別具風味。由于巴塘是一個以盛產(chǎn)小麥為主的農業(yè)縣,所以面食為巴塘主食。勤勞的巴塘人用面食創(chuàng)造出美味可口,品種繁多的地方小吃。
  巴塘人一年當中有很多重要的節(jié)日,而最重要的莫過于過春節(jié)。隨著農歷新年的來臨,巴塘人過春節(jié)的氛圍也越來越濃烈了。掃塵、貼春聯(lián)、殺年豬、罐血腸、樹經(jīng)幡、獻“切瑪” 、曬牛肉干、做長面、炸“花茹” 、 釀青稞酒等等,人們臉上綻放出春天的笑顏,喜逐顏開迎候新春佳節(jié)的到來。而在眾多的風味飲食中,炸“花茹” 、 吃長面(當?shù)厝朔Q之為“金絲面”)是巴塘人春節(jié)時家筵中必不可缺的美食佳肴。

 

巴塘“金絲面”
 

  
  巴塘金絲面是巴塘人特別偏愛的一種面食,其做工考究,味香可口。主要用面粉、雞蛋、豬油、豆粉、灶灰土制的堿水等手工趕制而成。每做一刀金絲面需半個小時左右,做好的面一般要放一晚上,這樣食用起來味道更美,口感更好。食用時、先將面放入開水中,水開后約煮2分鐘撈出并放入冷開水中,漂去堿味后用龍碗把面分成不到一兩一碗,再用手工剁細的牦牛肉、新鮮豬肉(有的紹子湯里加切成小顆粒的西紅柿)等做成的紹子湯里反復燙幾次便可食用。吃金絲面時一般在面里不放醬油,放少許醋、味精即可,每吃完一碗面便有人給你盛入第2碗、第3碗直至吃飽為止,再加上黃瓜涼拌、醋海椒等配菜輔之,定會使你賞心悅目,開懷暢飲。巴塘人吃金絲面的時間也比較講究,一是農歷大年初一至初三早晨必吃金絲面,寓其新年吉祥,意其幸福生活像金絲面一樣美好流長;二是巴塘縣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央勒節(jié)”時家家戶戶必吃金絲面,慶祝豐收;三是筵請客人或者親朋好友聚會時必吃金絲面,像征團結和睦;四是為老人祝壽時必吃金絲面,寓其健康長壽,意其晚年幸福,生活美滿、合家歡樂。
  巴塘金絲面源遠流長,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巴塘人就有了手工制作金絲面的習慣。今天,金絲面不僅已成為巴塘人幸福生活的像征,而且也是巴塘人迎賓送客的一道美食。

 

炸“花茹”
 

 “花茹”是一種用面粉制作的糕點,是巴塘人逢年過節(jié)、婚禮慶典等節(jié)慶日不可或缺的美食佳肴,可以這樣說,在節(jié)日期間或宴請賓朋之日,在眾多的糖果糕點中,如缺少了“花茹”,便自然就失去了巴塘風味。
      巴塘人在春節(jié)前十多天家家戶戶便開始炸制“花茹”。炸制“花茹”的這天,巴塘人家家充滿了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小孩們臉上綻放出春天的笑容,人們收獲著新的希望,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炸制“花茹”的主要原料有:面粉、豬油、糖、雞蛋、食品紅等。“花茹”有兩種做法,一種為主食的“七瓣花茹”,另一種為“蝴蝶花茹”,其中“七瓣花茹”做工精細,用料考究,似一朵鮮花,而"蝴蝶花茹"因其形態(tài)像蝴蝶,故而得名。
     春節(jié)期間,巴塘人家都要將制作好的“花茹”作為上等貢品,擺放于神龕前,供奉神靈、祖先。小孩們更是對“花茹”情有獨鐘、愛不釋手,無論上街游玩、還是去觀看文藝演出,兜里都要揣上幾個“花茹”,既可當糕點食用,還可解餓,一舉兩得。

 

  • 上一篇:探秘父系部落
  • 下一篇:嘉絨情歌“啦啦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