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德格行之雀兒山

《甘孜日報》    2016年10月24日

    ■楊全富
    “登上雀兒山,伸手摸著天。只要吼三吼,冰雹密如彈。砸地三尺深,天搖山也轉。走一步喘三喘,風雪鎖喉管。深溝峻嶺多,斷巖峭壁連。懸崖冰瀑三千丈,雪峰起落千道坎。冰刀雪劍鳥斷翅,人想過山難,難,難!”這首歌謠是解放前對雀兒山的真實寫照,每次讀到這首歌謠,對雀兒山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心底深處總會涌起到雀兒山實地走走的想法。今年八月末,終于成行,自駕前往雀兒山。
    早晨八時,我們一行三人駕著一輛越野車向著雀兒山進發(fā),因為沿途風光絢麗,我們一次次停下車,久久的欣賞美景,因此耽誤了不少的時間,當來到雀兒山下時,已是十時左右。在遠天相接處,天空就像一顆藍寶石似地,將目之所及的所有景物都包攬在懷里,幾朵白色的云朵正游弋在這藍色的天幕中,天底下,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如獸的脊背綿延起伏在草原的盡頭處,每一座山峰的顏色大致相當,以黑灰色為基調,有些山巔上還覆蓋有白色的冰雪。而有的山峰被凜冽的寒風剝蝕掉了華麗的外衣,裸露著骨架,修飾得瘦骨嶙峋的,山腰以下,才能看見點點綠色裝飾其間,及至山底,那綠色才連成片,偶爾間還能看見其中幾塊滾落下來的山石從綠色中探出了頭。在雀兒山下,幾十輛大大小小的工程車來來回回的運送廢料,目前世界第一高海拔超特長公路隧道雀兒山隧洞工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我們的車輛離開柏油路,走上一條通往山頂的岔道,這條道路就是當年18軍進藏時修建的老川藏路。因為海拔高度、惡劣氣候條件等的制約,路況較差,我們小心翼翼的向前開去,汽車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嘶吼著,一會兒左右搖晃,一會兒上下起伏,猶如一頁扁舟在咆哮的海面上劃行。在山腰處,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道班房,因為我們三人都感覺到點疲倦了,遂決定在這里停下車稍事休息后再出發(fā)。道班房是一棟一層高的瓦房,大門兩邊的水泥已經脫落,顯示出蕭條的樣子,走進大門,院落里雜草叢生,每一間房屋的木質門都緊閉著,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的靜謐。我們猜想,工人們肯定是修整馬路去了。走出大門,順著這條灰色的土路向遠處望去,在山間,那馬路就像是一條黃色的哈達緊緊的纏繞在山腰上,一輛輛汽車正在有序的駛向山頂,激起的煙塵彌漫在道路的兩旁。我們三人鉆進汽車里,發(fā)動汽車又駛上前往雀兒山頂的道路。當來到半山腰時,我們眼前的路明顯的窄了許多,馬路的一側是令人頭暈目眩的懸崖峭壁,馬路的另一側全是突兀的山石,每隔十幾米遠,就建有較寬闊的錯車道,在這里開車一定要注意利用好這些錯車地段,如果你在行進的過程中聽見遠處傳來汽車的鳴笛聲,你就要提前在錯車道上停下車輛等待對面車輛的通過。接近山頂,路旁的山石逐漸多了起來,山石疊壓著山石,胡亂的堆砌著,有的小如鵝卵,而有的大如磨盤,看著這些搖搖欲墜的山石,我盡量的將車開得平穩(wěn),生怕自己的一不小心將頭頂的山石震落下來。
    終于,我們爬上了山頂,在兩座小山峰之間,灰色的土路筆直的劃開一條線,遠處,群山綿延千里,一座連著一座向遠處逶迤而去,山頂上,灰色的云團聚攏在一起,重重的壓在山尖上,大山的顏色也呈現出多樣性,有的黃綠相間,黃色的是泥土,綠的是草坡或者灌木叢。而有的黑白相間,黑的是裸露的山石,白的是厚厚的冰雪。由于這里是山口,藏民們將五彩的經幡懸掛在路的上空,在風的作用下,經幡獵獵作響,路兩旁的溝里,散落著五顏六色的隆達(風馬,是一種近似正方形的紙片,上面印有經文),與四周灰冷的山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再次停下車,用相機記錄著我們駛上雀兒山的剎那。路旁,有顯示此處海拔高度的標志牌,上面用英藏漢文寫著“雀兒山海拔高度6168米,埡口海拔5050米。”在這里,我們先前還擔心高原反應,然而一切反應仿佛都消散在風中,一切顯得是那樣的自然,是那樣的平靜。我們盡情的拍攝著,用鏡頭記錄著黃色的土路,嶙峋的山崖,五彩的經幡等。
    我們再次發(fā)動汽車向山的西邊走去,從埡口過去之后五百余米的路程,全是從懸崖峭壁的山石中鑿出來的,走在這段路上,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雀兒山道路的險要,那些巨大的山石被鑿開一道口子,崖縫中殘存的石塊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戰(zhàn)士們在山崖上頂著冷風凄雨、冒著生命危險開拓進藏生命線的場景。在一處路口,正巧碰見了填筑馬路坑洼的三位養(yǎng)路工人,我們停下車向他們問好,從他們黝黑的皮膚和飽經風霜的臉上可以看出雀兒山惡劣的高原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與他們的攀談中得知,雀兒山因為地質疏松,每一年這條路上都有塌方現象發(fā)生,正因為如此頻繁的塌方,因此雀兒山上根本無法修建柏油路,只好任其塌方。塌了修,修了又塌,周而復始,在這里工作過的每一位道班工人都在與雀兒山惡劣的環(huán)境比試著雙方的耐力。一位工人師傅搓了搓手,激動的對我們說,山下的隧道就要開通了,到時候,我們就不再擔心山上的塌方,也再不用看到冬日里車禍發(fā)生時陰陽相隔的凄慘景象。
    在接下來的路段中,道路逐漸開闊起來,道路中的坑洼因為有道班工人師傅們的精心填筑,路面也平整了許多,因此我們的速度明顯加快了許多。在雀兒山西面的山腳下,我瞻仰了在筑路中犧牲的張福林烈士墓,墓地四周,開滿了黃色和白色的小花。整座墓地就是一座小石屋,石屋內有一塊53師黨委立的石碑,上面銘刻著張福林的事跡:1951年12月10日,張福林在修筑雀兒山公路時,不幸被滾落的山石砸中,犧牲在修筑的道路上。在張福林犧牲的第二天,18軍后方司令部作出決定,報請西南軍區(qū)批準,給張福林追記一等功,授予“模范共產黨員”稱號,命名張福林生前所在班為“張福林班”。我采集了一束野花,輕輕的放置在墓碑前,虔誠的鞠躬默哀。
    當我們來到山下,我們再次停下車向雀兒山望去,此時,在與天交接的地方,汽車經過時激起的煙塵彌漫在山頂,我想,這滾滾的鐵流,也應正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諺語,我們這一代正是踏著前人的足跡前行。看著眼前向著山頂延伸的馬路,我雙手合十為那些長眠于此的筑路英雄們致敬祈禱。
     
    
  • 上一篇:稱謂說
  • 下一篇:​在異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