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我與《甘孜日報》

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01日

◎尹向東

那時候我二十一歲,在銀行工作。至今我仍然清晰記得在《甘孜日報》發(fā)表第一篇稿子的情形。我寫了一篇關(guān)于抗火英雄賴寧的散文,工工整整謄抄在方格稿簽上,懷著忐忑的心情,投入郵箱。我得到通知,稿子將在某期刊出??偢杏X那一天陽光明媚,這是記憶的一種錯覺,更準(zhǔn)確地說,是心情的寫照與投射。我把這消息告知了父母,在磚廠工作的父親那一天專注地等在辦公樓前,張望著郵遞員的到來。我則一次次從銀行跑向郵電所。終于拿到報紙時,看見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種異樣的感覺,既熟悉又陌生。那天下班回家,從銀行到磚廠,我走在這條熟悉的路上,總感覺每一個人都在看我。從那以后,閱讀每天的《甘孜日報》成為我重要的生活。

沒想到這一寫,竟注定了我畢生的追求。還記得當(dāng)時副刊的編輯是竇零,像竇零、楊丹叔等等,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每天從報紙上見到,讓我向往不已,我在腦中按自己的想象勾勒他們的光輝形象。我同樣不知道他們后來成為我生命之中極其重要的朋友。

從寫賴寧,到寫各種散文、散文詩以及詩歌、微小說等等,我漸漸成為《甘孜日報》副刊的???,也成為《甘孜日報》廣大讀者心目中的作家。因報紙篇幅所限,我后來寫中短篇小說,去各刊物發(fā)表,漸漸在《甘孜日報》發(fā)表得少些了,我還記得許多人見我,總愛問:“最近怎么沒在報紙上看見你的文章了?別放棄,堅持下去,要不然就可惜了?!蔽抑浪麄兡穷w激勵的心,我同樣知道,無論在怎樣大的刊物發(fā)表作品,在甘孜人的心目中,都抵不過《甘孜日報》,這是一種親切,一種貼著肌膚的溫暖。

作為《甘孜日報》的老作者,不僅與編輯們成為朋友,報社好幾屆的總編,也都是好朋友了。從郭昌平、阿蓮、陳思俊、根秋多吉,到現(xiàn)任總編洼西彭錯、扎西、田杰等,無一不好。這是另一種親切,雖然與《甘孜日報》社沒有工資關(guān)系,卻總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報社的發(fā)展,也是我重點關(guān)注的,從昔日小報,到后來的大報、彩報、日報,每一步都凝聚了報社人的心血。從萬元找尋《康定情歌》的原作者,到萬元找尋辦報點子。這些大手筆,不僅引起了州內(nèi)州外廣泛的社會影響,更彰顯了《甘孜日報》人草原般寬闊的胸懷。作為一個純文學(xué)作家,我當(dāng)然更關(guān)注副刊的變化,從昔日的“雪花”,發(fā)表各類短小、精美的散文、詩歌等,到現(xiàn)在的康巴周末,整版推出各類甘孜州的文化資源,不僅由業(yè)余作者供稿,更有報社專業(yè)記者深入考察,寫出專題的文章,可以看到,報社副刊從最初的寓情,發(fā)展到對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一張報紙,已把傳承和弘揚康巴文化、為未來夯實基礎(chǔ)資料的歷史重任擔(dān)到了肩上。這是《甘孜日報》所有人員的精神寫照,也是他們超越了職業(yè)的情懷。








  • 上一篇:與你同行
  • 下一篇:在瀘定,我看到紅櫻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