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那棵月桂樹斫不斫

甘孜日報    2018年09月21日

◎朱美祿

詩人們常常認(rèn)為嫦娥身處月宮,難以排遣冷清寂寥。其實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月亮也是一個熱鬧的世界,那里除嫦娥之外,還有月兔、蟾蜍、桂樹,以及伐桂的吳剛。

月中有桂樹最早的記載見于晉代虞喜的《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后生焉?!边@話的意思是:月亮初生時,只能見到“仙人之足”;待到月圓之后,才能看到桂樹。李白“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tuán)圓”的詩句即本乎此,同時也是對這句話詩意的注解。至于吳剛伐桂的記載,則出自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眳莿傄驗閷W(xué)仙犯了過錯,被貶謫到月宮砍伐桂樹,但奇怪的是月桂樹被砍之后便隨即愈合,吳剛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吳剛領(lǐng)受到的這種懲罰和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所受到的懲罰不謀而合,顯示了東西方神話思維的趨同性。

作家創(chuàng)作時“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描寫對象無所不包,月中桂樹不但莫能置身于外,還成為聚訟紛紜的焦點。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一詩中說:“斫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詩題中出現(xiàn)的“一百五日”可謂一語雙關(guān)。其一,指的是寒食節(jié)。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fēng)甚雨,謂之寒食。”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根據(jù)中國農(nóng)歷的節(jié)氣推算,從冬至到寒食正好一百○五天。其二,表明杜甫別妻離家已經(jīng)一百○五天了。詩人對離家的時間記得如此清楚,表明了他對妻子思念之深切。正是因為深切地思念妻子,杜甫才希望砍掉月中桂樹,以便有更明亮的月光照見共時性佇立遙望的自己和妻子。這一用意出自《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而辛棄疾“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詞,則是杜甫詩句的嗣響。

宋代詞人向子湮也主張斫桂,不過原因和杜甫不同。杜甫主張斫桂,意在思親;向子湮主張斫桂,意在除奸。在《洞仙歌?碧天如水》一詞中,向子湮寫道:“誰道斫卻桂,應(yīng)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毕蜃愉沃鲝堩焦?,固然和砍掉桂樹以使月光更明亮的期望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是,作為常綠喬木的“檜”與“桂”同音,而秦檜名字中的“檜”又與“桂”諧音,“斫桂”其實寓含有除掉秦檜的意思。在當(dāng)時主戰(zhàn)派看來,秦檜乃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只有得而誅之,天下才能清明。向子湮希望“煩玉斧,運風(fēng)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這一愿景,意味著當(dāng)時現(xiàn)實社會存在著缺憾。

李白主張折桂,態(tài)度相對溫和一些。盡管桂樹“長憂落在樵人手,賣作蘇州一束柴”,但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說:“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企圖掰折月中桂枝來作為寒士的柴薪。這兩句詩表明了李白心胸闊大,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同樣的價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桂樹自古以來都被視為珍貴木材,薪柴如桂,可以理解為物價昂貴,“米珠薪桂”之說就是證明;另一方面,以桂為薪,也是生活奢華的表征,李賀“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的詩句,就在貌似客觀的敘述中對秦宮的奢靡進(jìn)行了諷刺。

當(dāng)然,世界之大,也有主張不斫桂的。《世說新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dāng)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痹谛烊孀涌磥?,月亮如同人的眼睛,而月中桂樹則如眼中瞳子;眼睛缺少了瞳子就會瞎,而月亮缺少了桂樹則黯然不明。這種類比想落天外,給人一種陌生化的感受,所以徐孺子這則話語成為談霏玉屑,一直被人稱許。

還有主張栽桂的。白居易曾說“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痹姼杳鲗懺轮泄饦錈︽萘?,實則寫的是嫦娥的形單影只。詩人還給嫦娥建議:月宮中有多余的田地,何不在中間多種兩株呢?詩歌在幽默詼諧中,透露出絲絲不易體察的溫情。

關(guān)于月宮桂樹斫不斫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凸顯了文人想象和價值取向的多元性。而在這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積淀,也是社會心理場的折射。



  • 上一篇:明月幾時有
  • 下一篇:《英雄格薩爾》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