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自相矛盾

《甘孜日報》    2014年04月08日

    有個賣矛和盾的楚國人,拿出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無論什么東西都不能將它刺穿。這個楚國人又拿起他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么東西是它不能刺穿的。有個看熱鬧的人問道:用你的矛攻你的盾將如何呢?這個賣矛和盾的楚國人于是便張口結(jié)舌了。
   世上的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比如有生就有死,有真就有假,有白天就有黑夜。因此,世上萬物有絕對的一面,也有相對的一面。關(guān)鍵在于參照的標準;關(guān)鍵在于對立的調(diào)和和統(tǒng)一。自相矛盾,往往是因為只看到了事物獨立的一面,并將其放大到絕對的程度,而忽略了對立的一面。自相矛盾的產(chǎn)生,來自于認識上的偏執(zhí)和片面,即認識尚處在“知”的黑暗的底層。
   中國唐朝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中,設(shè)有“不求聞達科”。專招隱逸之士。不求聞達,就是不希求聞名顯達。設(shè)置該科目的矛盾就在于既然是“不求聞達”,設(shè)此科目便是聞達了;既然要做高人遁世,又為何跑來應(yīng)舉?宋代天圣年間,也設(shè)置了一個科目,叫做“高蹈丘園科”,許應(yīng)舉之人在其所在地自投狀書求試。“高蹈丘園”,即是隱逸鄉(xiāng)里,遠離塵世。既然自投狀書“求試”,也就是入于三界五行之中了,“高人”、“隱逸”從何談起?
   關(guān)于自相矛盾的故事,更有甚者。史載:晉惠帝游華林園,聞蛤蟆聲,問左右道:“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侍中賈胤答:“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時天下荒饉,百姓多餓死。晉惠帝聞之又道:“何不食肉糜?”
   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論事理物上,難免犯自相矛盾的錯誤。有的甚至荒唐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晉惠帝貴為一國之君,一生過著奪人口食、不知饑為何物、不知食從何來的“食色,性也”而無所需求的生活。晉惠帝因此只知百姓生之必然,而不知百姓死之必然,鬧出了“何不食肉糜”如此昏庸絕頂?shù)男υ?。殊不知,正是?mdash;—晉惠帝自己,就是民之不能食肉糜的最大原因。
   [典源]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盾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唐·李延壽《北史·李業(yè)興傳》:“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盾?”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四卷:“(吳融)為僧貫休撰詩序,以唐來惟元(稹)白(居易)、休師而已。又祭陸龜蒙文,即云海內(nèi)文章,止魯望(龜蒙)而已。自相矛盾,于是不免識者所譏。”(楊丹叔/專欄)
 
 
  • 上一篇:湛 藍 的 他
  • 下一篇:雪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