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3月19日
◎紫夫
起始于山鄉(xiāng)突如其來的一埸大雨。
一連晴了好些日子,天天嬌陽當空,暴曬著山野大地。清晨起來,山巒密林上空霧靄山嵐絲毫不起,就連山林中原本潮潤的氣息也讓嬌陽的烈焰蒸干了。那時節(jié)正當是地里玉米揚花灌漿的關頭,這老天卻如此不給臉面。但久晴必雨,這農(nóng)事經(jīng)是念得精辟的。這不,剛從坡地里跑回屋歇晌,空山深處一聲悶雷振響,大雨便如炒豆般密密實實地傾盆而下。
同隊的女知青小英和春華忙在雨聲中叫道,還不快快接水。于是兩只背水的扁木桶和盆兒等家什便接到了屋檐下。瓦溝里如小瀑般的清澈雨水歡歡地流進了盛器里。那雨水真的很潔凈,清亮得能照見人影兒。以后兩天里,我們都用的雨水燒茶做飯。那年月很少有文學類書籍,我?guī)Я藥妆拘蓍e翻閱的書,也多是小科學、小知識一類的。正好雨后沒法下地勞作,便在雨聲嘩嘩中隨手翻了一本出來,沒料想就看到一則生活小常識。說的是含礦物質(zhì)少的清水淘洗衣服最能洗干凈。便說與自詡廚師的女知青。哪知她們聽了卻叫道,這幾天連吃水都成問題了你還想東想西呀!
山堡里水源不富有,人畜都靠著坡坑處的浸水塘。天干多日,浸水塘也幾欲干枯了。堡子里大多數(shù)人家都趕早背著扁木水背到山腳的磨子溝背水,來回也就個把小時,但爬坡上坎的山路卻十分壁陡,我們知青都體力不佳,沒人想到過下溝去背水。倒是最缺水的一次,兩個女知青趁磨面的時候,順帶下山腳提過兩壺水回來,卻也是累得汗流浹背。
其實堡子里還有一處浸水地方,那就是我們知青住的舊時土司衙門的高大山墻下。那里有一個筑了木門,順石梯而下約兩米深的小巧浸水塘,過去是專門供土司老爺飲用的泉水井。土司老爺早在解放初期的叛亂中自絕于人民了,這水井也就成了山堡人共有的“財產(chǎn)”。但自從我們知青下來后,我就發(fā)現(xiàn)這個水井很少有山堡人家來背水。即使有也是就近幾戶。因之我們知青總是能喝到干凈的泉水。天干那些日子,小水井的浸水也只有細如麻絲的一線水滴。我們常常半夜里打著手電筒下去接泉水。當然那幾家也會去接水。但我們往往只是將木水背放在那方青石臺上,天亮后下去,我們的水背總是裝得滿滿的了。自然,我們也知道是好心的山堡人戶幫我們接了泉水。
磨子溝溪流的源頭和山堡的坡地是平行的,轉(zhuǎn)一個大山彎便可到達,直線距離也就三兩公里而已。我們下鄉(xiāng)以前,鄉(xiāng)里也曾組織山人開過引水渠。聽說還是縣水利局等技術(shù)人員測量的。但那水渠也只挖了一半就報廢了,留下的痕跡猶如是在大山的腰上劃了一道口子。報廢原因是測量時沒考慮到具體的地質(zhì)條件,那面山原本是松散的碎巖層,一路挖就一路跨蹋,終難成其事。
幾年前,我隨團到張家界旅游。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黃絲寨,是一片由懸崖峭壁托起的平臺,那里有個觀景臺,能遠眺張家界群峰排列,渺然迷離的“國畫”佳景。但日照下也讓人口渴難忍。順便掏兩元錢買了山上農(nóng)家背上來的一瓶礦泉水解渴。待從山頂平臺下山,沒幾步路,就見那賣“礦泉水”的農(nóng)人正在一片巖彎下接浸水。隨隊友人便笑我上了當。我卻笑道,水的金貴是不可以金錢來簡單衡量的。那一日,又到紫草潭去,沿著一條清洌洌的溪流走了約一里路。溪水沿一條深槽流淌,從一處形似葫蘆形石坑底部急瀉而下,泛起無數(shù)晶亮的璣珠,注入石坑后環(huán)繞回旋,然后流到一處石潭,水勢已顯平緩,而潭中無波紋漣漪,明清透澈,倒映著四周青峰古樹。清澈的潭底有無數(shù)閃跳著銀光的鎳幣,自然是觀光游客拋入的,許是為了玩耍,許是為了猜測自己是否財運享通,然而潭水清清,微波不起,似乎在邀你一起沉思。水所包容的世事哲理隱于其中,沒人不為之而心動。我深知自己對水的情結(jié)是緣于大渡河畔那個崇山峻嶺中的村堡的。
返城后許多年過去了,我心里一直把山堡當作我心靈深處的第二故鄉(xiāng)。曾經(jīng)接雨水吃的情節(jié)永遠無法從心里抹去。山堡人挖金富裕的那年,我又去了一次。自然人畜飲水的事早就解決了,是在原來開挖過的水渠處重新開工,鋪上鑄鐵大水管接通的。水龍頭已立在了堡子中間,進了家家的碉樓。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最樸質(zhì)的還是山里人富了,窮則受難,富則巨變呀!去年我到康北高原幾個縣采訪,到那些藏鄉(xiāng)山寨,聽到的多是人民政府對農(nóng)民的關愛,連藏鄉(xiāng)“改廁所、改廚房、改獨木樓梯”也列入了政府議事日程工作抓,那歷史原因所形成的“人畜飲水問題”更是早就迎刃而解了?!八?,看似事小,卻事關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當我在山堡村寨聽到那金屬龍頭下一曲曲“流水歡歌”時,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慰感讓我的思緒也久久的無法平靜。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