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2月01日
◎彭忠富
“成萬上億的醬釉碎陶片,堆積在街后蜀山的南坡。這是往昔龍窯廢棄后的遺跡。火漬。泥土的追憶。時間。死去陶工的勞動與手印。釉滴。隨處可見眼淚一樣粗圓的釉滴……”這是無錫作家黑陶在散文《南街與時間》的一段白描式的語言,文字簡潔有力,畫面感頗強。如果把這些文字分行,你會發(fā)現這不就是詩歌么?其實,這就是詩人黑陶創(chuàng)作散文時的一種狀態(tài)。在我們常人看來,一句話非得交待完畢不可,不然總覺得意猶未盡。如果僅僅把“火漬”或者“釉滴”這樣的詞語拋撒出去行文,這不是堆砌詞語么?
可是在黑陶的散文里,這樣處理語言的方式比比皆是,一個詞甚至一個字,都可以構成一個句子。關鍵是,讀者仔細咂摸以后,你會覺得沒有絲毫的違和感。作為一個頗有成就的詩人,黑陶一直試圖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走出一條新路來。在《寫作的尺度》中,黑陶談到:“在漢語散文切近的所謂傳統中,有相當一部分我認為是贗品,原因在于寫作者和寫作對象之間建立的,不是活生生、烙有自己生命印痕的個人關系,而是呆板、沒有血液交流的公共關系?!?/span>
這話看起來比較繞,其實說穿了,黑陶所批判的就是無病呻吟。語言學家、文學家季羨林曾經說過,不管是抒情,還是敘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實。有些人寫了一輩子散文,可以說都沒有悟透這“真”字。作為“新散文”代表作家,黑陶認為散文要自由、尊嚴、飽滿。具體而言要做到:精度、速度、密度和信度。以精度為例,需要將你要寫的對象精確、細致地描摹出來,甚至比“照相寫實主義”還要逼真。可以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敘寫,眼是圖景,鼻是氣息,舌是味道,耳是聲音,手是觸覺,腦是幻象。
在黑陶最新出版的《夜晚灼燙》這本散文集中,作者比較圓滿地達到了他所追求的四個“度”。黑陶的寫作有個性、有思想,刻印了生活的烙痕,文字深潛其間,樸實而有力量。在冷靜節(jié)制的文字下面,潛隱洶涌的熱情。本書分為三輯,由《綠袖子》《南街與時間》《時間的形式》等39篇散文構成。其文字從鄉(xiāng)村的景物,例如茶館、供銷社、橋、塘溪等,再到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生命,例如鄰舍,父親等。在時間的長河里,黑陶借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了他自出生起就浸泡的南方水鄉(xiāng)的點點滴滴。全書意象密度豐厚,顏色濃烈,辭藻華美,語詞間燃燒著詩意的火焰,力量充滿了行文布局,讓人感覺到江南土地是從文字間噴出來的。
“一個蕭瑟冬天,踩著嘩啦的古陶片,我曾撿回一個殘破的陶罐,將它放在我現在異鄉(xiāng)的書桌上。這是往昔的灼火。這是浸骨的清涼。這是可以觸摸、嗅得到氣息的火中故鄉(xiāng)……”作為江蘇宜興走出來的陶工子弟,黑陶始終在故鄉(xiāng)的火焰與大海之間,呼吸著獨異的江南空氣。他以獨特而富有詩意的寫作和具有高度辨識度的語言風格,拓展散文寫作疆域,表達來自時光深處的記憶。用凝練的詩歌語言來創(chuàng)作散文,這是詩人黑陶多年積累的優(yōu)勢,我們一時半會也學不到。但是,說真話,我手寫我心,我們卻是可以做到的。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