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各縣動態(tài) >> 瀏覽文章

從城郊貧困村到美麗幸福新村

甘孜日報    2019年09月27日

溝爾普新村。

◎縣委中心報道組 張德禧 文/圖

從需要牛皮船渡過鮮水河到修建了一所吊橋通行再到鮮水河大橋通行直至繞城公路運行,現(xiàn)在與道孚縣城一河之隔的溝爾普村成為大家游玩的好去處,溝爾普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說起以前,溝爾普村支部書記索朗扎西記憶猶新,鮮水河就像一條天塹將村上和縣城分開,購買生活物資要在鮮水河坐擺渡的牛皮船到河對岸去,然后又擺渡回去,遇到夏季連續(xù)下雨河水上漲就不能出行,直至90年代初因為擺渡翻船造成了事故,此后幾年都沒有了擺渡。

隨后縣委縣政府修建了吊橋“團結橋”解決了大家出行難的問題,村民們背著背簍大包小包的將需要的生活用品買回去,同時也將大河兩岸緊緊“團結”在了一起。

時任縣委書記的羅友華回憶說,團結橋建成時,全縣干部群眾都來到橋上,當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儀式,群眾們高興的歡呼起來,興奮的在橋上來回走。

后來有了摩托車大家就更方便了,2015年鮮水河大橋和繞城公路貫通,大家隨時說走就走,很多人選擇在大橋上慢步鍛煉。

“雖然很多人都說,只要路通了,生活就會發(fā)生改變”,索朗扎西說,但村上的變化還是相對遲了一些,2015年縣委政府投入100多萬元打造蒼措噶布,修建了棧道、步游道和休閑亭,村上才揭開了發(fā)展的序幕。

2017年,郫都區(qū)第四批援藏隊和溝爾普村成為了結對幫扶,給他們帶來了觀念上的變化,村民以480元/畝流轉了300畝土地用于種植道孚的特色大蔥,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家地里勞作,居然能夠得到100元/天的工錢,從農牧民夜校的理論學習到大蔥基地的實踐,以往在自家房前屋后撒播大蔥的方式改變了,現(xiàn)在村民將耕作的土地充分耙細耙實整平,并在土地一邊做好澆水用的壟溝,大蔥成一條直線慢慢生長起來,稀松平常的大蔥在此刻成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與此同時,援藏隊走村串戶了解民風民俗,深入挖掘特色文化,邀請專業(yè)團隊制定道孚縣溝爾普隆巴旅游規(guī)劃(2019—2028),突出溝爾普交通便利優(yōu)勢,確定“一山兩湖三村落”的總體布局,溝爾普村在悄悄的發(fā)生著改變,2015年至2019年縣委縣政府和援藏隊投入了900余萬元共同打造幸福美麗新村,現(xiàn)在村上變成了全縣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之一。

村里的聯(lián)戶路通到了家門口、到處都安裝了路燈、村口有了牌坊、附近山坡上有了上山臺階和休閑涼亭、村上有了全縣第一家農家樂、有了獨特的帳篷山莊,一切像是做夢一樣發(fā)生著變化,村上成為了全縣鄉(xiāng)村振興的示范點之一。

炎炎夏日,傍晚蒼措嘎布附近散步的人越來越多,野鴨在海子中嬉戲,綠色蘆葦在雨后更加清新,很多人將這里當作是休閑鍛煉的好去處,和家人前來散步的卓瑪措將這里的美景拍攝成抖音,不大一會兒就收獲了一千多個贊,還有不少人在詢問她在哪里拍攝的,她說,以前覺得溝爾普很遠,而且是鄉(xiāng)下,沒有想到才幾年時間,這里變得這么漂亮,簡直就是手機壁紙。

在海子前的圣山農莊,獨特的帳篷和民族特色的內飾顯得別有韻味,孩子們在帳篷里追逐打鬧,大人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閉目養(yǎng)神,藏桌上擺滿了牛肉坨坨、酥油人參果等藏餐,陽光照進帳篷,每個人都格外享受這個靜謐時光。和朋友前來玩耍的翁丹說:“和朋友們約了幾周了,一直想來這里耍,但預定了幾周都沒有位置,這次我們有空還提前兩天預定位置,吃的這些味道很不錯,來這里耍交通方便,安逸!”

2018年曾任道孚縣委書記的羅友華來到道孚,看到這里的發(fā)展變化,他說感觸很深,無論是醫(yī)療還是產(chǎn)業(yè)發(fā)展,關鍵是改變了群眾的觀念,為他們的脫貧奔康找到了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簡單而直白的話語透出群眾對發(fā)展的心得,如果說交通改變帶來群眾增收致富,溝爾普村可以算是典型,從擺渡到繞城路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十年,溝爾普村的發(fā)展后勁迅猛,流轉土地、基地務工、村上正在修建露營基地、農家民宿和民居莊園,自駕游的游客多了,大家的觀念轉變了,他們的收入也在增加,2019年預計人均將增收2000元,達到16900元。





  • 上一篇:從偏遠小城到旅游天堂
  • 下一篇:從門外漢到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