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川藏線上的“生命接力站”

《甘孜日報》    2014年10月21日

    川藏兵站部的運輸車隊清晨從雅江兵站出發(fā),沿著川藏線翻越海拔4659米的剪子彎山和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后,就到達了海拔4000余米的“世界高城”——理塘。
    這里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冰雪霜凍期長,空氣中氧氣含量不足內(nèi)地的60%。
    在這片“生命禁區(qū)”里,20余名官兵駐守的理塘兵站,成為運輸車隊的“生命接力站”。
  (一)
  “我們的任務就是盡一切努力讓車隊官兵吃好睡好、養(yǎng)足精神。”兵站教導員張小兵說。
  在水都燒不開的高原,做一頓熱飯并不簡單。
  “ 內(nèi)地做一鍋米飯只要40分鐘,但在這里需要3個小時,即使是下一碗面條,也必須用高壓鍋才能煮熟。”上等兵樊有印負責制作主食,由于要時刻關注高壓鍋的工作情況,他在灶臺前常常一守就是幾個小時。
   備菜、煮飯、炒菜……20余名官兵要保障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官兵的伙食,忙的時候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3個小時。
  “保障任務重時我們要提前備菜,官兵們有時從早上6時就起來削土豆,一直削到半夜,一個人削2000多斤,有時削著削著就睡著了……”張小兵說。
  近年來,理塘兵站每年平均保障量超過10萬余人次,有時單日保障量達5000余人次。
  高原體能消耗大,兵站每頓飯始終保持為官兵提供4葷3素的熱食。他們還把吃不完的新鮮蔬菜做成各種開胃泡菜,保證每天的菜譜不重樣。
 (二)
 走進兵站溫暖的大棚,蘿卜、土豆、白菜等各種蔬菜長勢喜人。
在兵站服役10年的上士石虎笑著說:“為了吃到新鮮蔬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兵站一代代官兵就利用探親休假從低海拔地區(qū)采集沃土改良土質(zhì),后來又從家鄉(xiāng)帶回種子精心培育,終于在這塊凍土上開出了花、結(jié)出了果。”
從1976年建起第一個溫室大棚后,兵站官兵又研究出了保溫畜禽圈舍等養(yǎng)殖設施,目前農(nóng)副業(yè)年生產(chǎn)收益達到8萬余元,肉、菜自給率分別達到100%和60%,過往官兵頓頓都能吃上無公害的新鮮蔬菜。
為了提高兵站的含氧量,官兵們將溫室大棚的種植技術移植到宿舍大廳中,建起了“高原氧吧”。如今,宿舍樓內(nèi)各種花草爭奇斗艷,如同走進了植物園。
他們還將管道接到幾公里外的溫泉出水口,保證車隊官兵足不出戶就能使用溫泉水洗臉泡腳。
“只要大家能在理塘兵站休息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獎勵。”石虎說。
(三)
近年來,川藏線上的游客急劇增加,兵站在保障車隊官兵的同時,也為過往游客免費提供應急醫(yī)療和熱食。
2013年10月,理塘突降大雪,一輛外地車輛由于車輪打滑翻進山溝。路上的游客跑到兵站求援,官兵們冒著大雪救援近3個小時,才將傷員搶救出來。
今年3月,一名騎行川藏線的游客,由于缺氧暈倒在兵站大門外。官兵發(fā)現(xiàn)后,立即將這名游客背回兵站急救,修養(yǎng)了一周才完全恢復。
像這樣的大大小小的救援,官兵們每年都要出動十幾次。
“游客們都知道,理塘縣城里旗桿最高、國旗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我們兵站!”張小兵自豪地說。
建站60多年來,歷代官兵在保通“生命接力站”的同時,也默默地奉獻了青春、透支著生命。據(jù)統(tǒng)計,這里先后有200余名官兵患上了痛風、風濕、心臟增大等各類高原疾病,有的留下終身殘疾。
說起條件的艱苦,這里的戰(zhàn)士們卻擺擺手:“沒啥艱苦不艱苦的,我們只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新華社記者 劉永華 王德思)
 
 
  • 上一篇:有難事找干部“親戚”
  • 下一篇:圣潔甘孜”名片將亮相西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