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系在溜索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甘孜日報》    2015年04月28日


涼山州木里縣博烏鄉(xiāng)村民渡溜索到河對岸的九龍縣八窩龍鄉(xiāng)。

擺溜索人扎巴次仁。

溜索上的婦女。

用溜索運藏藥。

九龍縣八窩龍鄉(xiāng)小學學生在認真聽講。

 
    編者按:隨著工業(yè)化進程,一些與現(xiàn)代社會不相適應的生產(chǎn)生活用具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然而,這些生產(chǎn)生活用具卻承載著人類的記憶,承載著人類從何而來。因此,人們提出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概念,不少與工業(yè)化進程不相一致的人類生產(chǎn)生活方式得到保護。但是,并非所有“該淘汰”的東西都得到了保護,有的正漸漸消失在人類的視線里。為記住這些即將消失的古老記憶,本網(wǎng)特策劃了“記住即將消失的人類歷史記憶”主題報道,將陸續(xù)講述在我州農(nóng)牧民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揮過重大作用的用具的故事。
    ■ 本網(wǎng)見習記者 唐闖 文/圖
    去年底,省交通運輸廳會同省扶貧移民局,對我省現(xiàn)有溜索的分布情況進行摸底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我省在用溜索共有99處,主要分布在阿壩、甘孜、涼山、綿陽、廣元5個市州的1361個村落。根據(jù)此次出臺的“溜索改橋”規(guī)劃,我省“溜索改橋”任務占總?cè)蝿盏?0%以上。
    2015年,西部地區(qū)的“溜索”被寫進了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根據(jù)《人民日報》3月11日發(fā)布的消息,西部地區(qū)溜索改造工作將在今年全部開工,以徹底解決西部邊遠山區(qū)群眾溜索出行難題,從而結(jié)束“溜索時代”。
    6月,記者為溜索而來,見證它最后的歲月,記錄與它有關(guān)的歷史,展望未來。
    過江
    雅礱江流經(jīng)這里的時候,兩岸的山巖突然筆直起來,圍繞整個村子的樹和莊稼形成了僅有的一片綠洲。當太陽火辣辣地打到土地上、山坡上、人和動物的臉上,雅礱江兩岸筆直而又干燥的山巖竟讓人的眼睛感到了難以言說的干澀。
    突然,一根溜索從綠洲里伸出,直達河對岸那片干澀的土地和山坡,被綠色環(huán)繞的地方是九龍縣八窩龍村,而河對岸是涼山州木里縣博烏鄉(xiāng)。在這里采訪,記者感到:那種干澀正是溜索存在的理由,而正是溜索的存在,讓人們慢慢經(jīng)營那單調(diào)的綠色,并在這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繁衍。
    八窩龍村的扎巴次仁是記者重要的采訪對象,幾十年來,他一直在這條溜索上擺渡。20天前,扎巴次仁從四川新聞里聽說了一個消息:溜索快用不上了,即將成為歷史。扎巴次仁意識到:自己將是這根溜索最后的擺渡人。如今懸臥在江面上的鐵索是扎巴次仁在上個世紀80年代湊錢牽起來的,他是溜索的所有人,以此為生。
    早上8點多,一如往日,扎巴次仁收拾好滑輪和繩索,穿上膠鞋,背著背簍,帶上兩瓶啤酒,準備趕到雅礱江邊。在約好的時間點,記者趕在扎巴次仁出門之前,在他的家門口與他相見。談到即將修橋,扎巴次仁說,修橋是好事啊。悠悠的語氣里有一種難言的盼望之情,他黑瘦的臉微微露著笑意,打在他臉上那強烈的陽光似乎也在增加微笑的色彩。
    與記者的想象不同,扎巴次仁并未糾結(jié)于自己將就此失業(yè)的苦惱,盡管在溜索上擺渡是他父親傳下來養(yǎng)家的活路。
    很多年前,扎巴次仁的父親坐著溜索從河對岸的博烏鄉(xiāng)來到八窩龍村娶妻安家。扎巴次仁曾聽父親說過,過去的溜索用竹子做原材料,需要四五天乃至更長的時間,人們方能將極粗極長的竹子擰成一根溜索,然后用油浸泡,陰干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能供來往的人們使用。
    為了生存,扎巴次仁的父親開始守溜索,成為方圓幾十里唯一的擺渡人。“舊社會,溜索是頭人家的,老百姓沒有錢,坐不起溜索。當年,很多時候,只有從巴塘、木里、云南過往的有錢人才付得起溜索錢。”那時,扎巴次仁的父親守在河邊,把這些有錢人一一渡過雅礱江。
    扎巴次仁說,父親還曾經(jīng)把外國人擺渡過雅礱江。那個外國人準備往云南走,看樣子是要去開礦。扎巴次仁曾聽父親驚訝地說起外國人的本事:他在石頭上輕輕一敲,石頭就開了。懸在江面上的溜索送走了一個個過路客,留下來的是扎巴次仁這樣的住戶,他們守著溜索和數(shù)不清的日月過日子。
    小時候,扎巴次仁曾聽父親說,過溜索是一件要命的事,如果有更好的出路,他本不愿意靠擺渡溜索度日。來來回回過了幾十年,一根溜索,一次次見證生與死,父親說過的話深深鐫刻在扎巴次仁的心里。過江,對這些山民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
    每到漲水季節(jié),雅礱江一改往日的碧綠和恬靜,它卷起的浪花、揚起的波濤完全可以浸泡過河人的雙腳。一個背蘑菇的在即將靠岸時,掉了下去。作為擺渡人,扎巴次仁變成了被告,經(jīng)調(diào)查,死者因沒有把繩索拴在腰上而落水,與扎巴次仁無關(guān)。扎巴次仁說,有時候,掉水而亡的人往往是偷渡者,為了省錢,他們自己買了滑輪。
    溜索見證過江水吞噬生命,也見證過有人得救。
    東布莊他上山打獵,獵槍走火,肚子瞬間炸開了花,腸子掉出來一大截。這個中年剛過的男人被抬下山,沒人敢送他過江。年紀輕輕的扎巴次仁站起來,把東布莊他擺渡過雅礱江。由于送得及時,東布莊他得以活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扎巴次仁向記者講述另一個故事。
    已是凌晨1點,扎巴次仁被急促的敲門聲叫醒,一個面容緊張的男子抱著一個臉色慘白的男孩,看樣子,孩子病得不輕。借著同樣慘白的月光,扎巴次仁抱上男孩上了溜索,送這對父子過河。夜色下,聽著喧響的江水,扎巴次仁祈禱孩子能夠平安無事。第二天,幾乎是在同樣的時間點,那個敲門的男人又回到了江邊,他面帶痛苦,夜色下,男孩的尸體和夜色一樣漆黑。扎巴次仁抱著孩子的尸體,默默地,再次將父子送過雅礱江。
    在扎巴次仁的擺渡生涯里,那些喜樂與悲哀、痛苦與歡笑并存的故事,是另一根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的時光之索,它擺渡著這個以溜索為生的男人和許多人的生活。由于浸透了生與死的掙扎,過江,這個樸素的愿望讓雅礱江變得暗淡。
    在八窩龍,許多無名的爭吵和口角也緊緊圍繞著溜索發(fā)生。前幾日,就在這雅礱江邊,在這溜索旁,有人喝了酒,并對扎巴次仁說,以后有橋了,不需要過你的溜索。這樣的話刀子一樣扎人,可扎巴次仁說,他能理解。在這根溜索上,凡是病人、學生和家里困難的人過河,扎巴次仁從不收錢。
    記者打聽到過溜索的費用:人10元,貨物5元,一頭牛50元,一只羊5元,其它的貨物按情況來定。在使用溜索的人群中以對岸木里博烏鄉(xiāng)的人居多,他們的年均收入不到5000元,而一年下來花費在溜索上的錢大概500元。
    為了過江,一根溜索讓人犯難。當記者帶著恐懼,坐上溜索,滑向?qū)Π?,伴著滑輪與鋼索的摩擦聲,記者的腦海不斷閃現(xiàn)各種死亡的畫面,泛著綠水的雅礱江瞬間讓人想到了墳墓。當記者從江對岸回來,驚魂未定之際,記者意識到:在巖石縫般的生存空間里,人們究竟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才能直面洶涌的江水,直面干澀的土地和山坡,一代代以此為家園,繁衍生息。
    記者了解到,在八窩龍村,從幾年前開始,年輕人已很少過溜索了。
    進城
    在八窩龍過了雅礱江,再過半天時間,人們將到達九龍縣城,從九龍縣城出發(fā),便可到達康定,然后去往成都。好些年來,對居住在這片河谷地帶的人們來說,進城讀書、工作、生活是遠離懸在溜索上日子的一條捷徑。
    在河對岸,進城是謀生計,改變命運,甚至振興家業(yè)的一條活路。河對岸博烏鄉(xiāng)的人們?nèi)ツ纠锟h城需要兩天,車費是200元;而過溜索到九龍縣城只要一天,全部費用是80元。博烏鄉(xiāng)的人們主要以賣藥材為生,一個星期需要過十幾次河,通過溜索,走八窩龍進九龍縣城。
    記者跟著扎巴次仁走到雅礱江邊的那個清晨,正好遇到對岸的人們過河賣藥。當時,陽光尚未照到江面上,雅礱江水一如往昔一刻不停留。然而,對岸已經(jīng)響起了隱隱約約的山歌,那嗓子說不上婉轉(zhuǎn),卻也亮堂,透著粗烈的味道。
    扎巴次仁告訴記者,那人是在唱:今天天好,日子好,心情好,一切都要順利。不一會兒,一個人趕著一隊騾子漸漸從歌聲里走出來,清晰地出現(xiàn)在河對岸。此時,扎巴次仁飛一般上了溜索過了河。待那個人拴好騾子,卸下藥材,他便同幾袋藥草吱吱吱地從對岸滑了過來。藥草很快全部送過了河,不幸的是,靠岸時,裝藥草的一兩個口袋還是撞破了,一些藥草從劃開的口子里灑了出來。
    記者同這個過河的人攀談起來,得知他要去九龍縣城賣藥草,今晚要在八窩龍歇宿。正說話間,一個穿迷彩褲、套著白色T恤上沾著一些污漬和汗?jié)n的、臉色黑黃的男人帶著一個小男孩走到記者旁邊。
    這個男人叫哈西布杰,58歲,小男孩是他的孫子。他到河邊來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記者是怎樣采訪的。于是,哈西布杰很快成為了采訪對象,他開始講述他的家族和這條溜索的故事。
    據(jù)哈西布杰說,早年間,八窩龍曾是通往云南的一條重要商道,很多商人在這里用溜索將貨物、馬匹送過河。當時,懸臥在江面上的溜索還不是鐵索,傳統(tǒng)的竹索承擔著來往的商客和貨物。哈西布杰的爺爺扎西郎波是這條商道上的一個商人。
    他父親把茶葉從雅安運到康定,再經(jīng)八窩龍到木里進云南,最后到達西藏和印度。后來,扎西郎波的生意做大了,手下有20多個雇工,有自己的馬幫,大概60匹騾子、三挺機關(guān)槍、步槍兩桿、手槍三桿,據(jù)說這些軍火是從云南的軍閥那里買來的。扎西郎波靠溜索的便利發(fā)家,在云南、康定這些城里開了鍋莊,在老家修了500多平方的房子。
    關(guān)于這條溜索當年的繁榮,記者在另一位老人講訴的故事里間接得到了印證。
    四郎澤姆已經(jīng)70多歲,每天拄著拐棍坐在墻根曬太陽。陽光下,她的一頭白發(fā)顯得明亮而干凈。四郎澤姆記得,一批批商人的鹽巴、茶葉、布匹從溜索上過去了,它們?nèi)チ四纠?、云南、拉薩和印度,卻沒有一粒鹽巴、一片茶葉、一絲布匹來到四郎翁姆手里。
    14歲那年,四郎澤姆到八窩龍的頭人桑巴家做了娃子。每天,她要過兩次溜索,到對岸上山砍柴。坐溜索返回后,四郎澤姆還要完成頭人家安排的其它差役。四郎澤姆一生也沒有走出過八窩龍,去外面看看人們天天談起的城市。
    后來,隨著各地交通的發(fā)達,這條商道逐漸萎靡,八窩龍和自己的溜索以及扎西郎波曾經(jīng)的生意一起從人們的視線中慢慢消隱下去?,F(xiàn)在,從九龍縣城到八窩龍需要大半天的車程,一路上煙塵撲面,顛簸不已,如果運氣足夠好,能夠搭上順風車的話。
    為了照顧孫女讀書,哈西布杰在八窩龍租了房。哈西布杰說,從老家博烏鄉(xiāng)關(guān)雞村到八窩龍中心校只需要走半個小時。但他的大兒子讀書的那些年,由于當時戶口管理嚴格,他沒辦法把兒子送到九龍縣讀書。
    當年,父子倆望一望懸臥在江面上的溜索,一轉(zhuǎn)身,走上了去木里縣讀書的路。父子倆帶上鍋盔、帳篷,曉行夜宿,騎了三天馬趕到鄉(xiāng)上,再輾轉(zhuǎn)七天到達木里縣城。直到自己的大兒子考上了大學,這樣艱苦的行程才告一段落。
    如今,哈西布杰的大兒子在綿陽市工作,用哈西布杰的話說“算是進了城”?,F(xiàn)在,哈西布杰把愿望又寄托在了兩個孫子身上。哈西布杰告訴記者,現(xiàn)在博烏鄉(xiāng)關(guān)雞村一共有9個孩子在八窩龍中心校讀書,這些孩子在溜索上來回,為了奔一個前程,為了走進縣城,去更遠的地方。哈西布杰說,大家都希望橋早些修好。
    當天,在忙忙碌碌的溜索上,記者看到了一個男孩,他叫四郎杜吉,12歲。由于家中困難,母親早逝,他走進學校的時候確實有些晚了,無力跟上學校的進度,終于輟學,每天和父親經(jīng)營藥草生意,頻繁出入縣城。
    但有時候,離開故鄉(xiāng),走向更遠的地方求取生存,對高山峽谷的人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聽八窩龍的人們講,去年蟲草量少、價低,指著靠山吃山的人們即使進了城,有時候,也不得不面對兩手空空的命運。好多年來,男人們走出去討生計,女人們則從這里出發(fā),嫁到條件更好的地方。
    溜索懸臥江面,這里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經(jīng)過溜索,嘗試摸索著離開這里。對這里的人們而言,進城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而在現(xiàn)實和歷史之間,懸臥著一根溜索。烈日下,八窩龍那單調(diào)又赤裸裸的綠色,頓時讓人對生活生出一份饑餓感,而饑餓感的另一端是河對岸被日頭曬得焦黃的高山和土地。
    守望
    就在記者采訪一個個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的時候,那懸在溜索上的日子卻慢慢折射另一種光澤。就在人們一次次準備離開這片祖輩耕耘過的家園的時候,留下來的人們卻讓記者一次次感受著“守望”兩個字蘊含的意義。
    在八窩龍,到處是瓦房,可有一棟樓卻從瓦房叢中掙脫出來,顯得高大挺拔。那是八窩龍小學新修建的教學樓。這所學校的老師分別來自內(nèi)地、阿壩州以及甘孜州。在采訪的那些天,記者時常聽到孩子們清晰的讀書聲。學校還在重修籃球場,預計來年可以完工。
    在八窩龍,記者走進村子里石頭壘筑的巷子,戴紅領巾的孩子們遠遠地看見記者來了,全都站在一旁,挺著身子敬隊禮。在八窩龍村,鄉(xiāng)干部們正在為雨季到來做準備,以預防公路垮塌,并隨時做好準備搶修道路。
    在八窩龍,村里人告訴記者,他們初略地計算過,大概有兩百多對夫妻靠著溜索這根紅線結(jié)成了一家人。橫臥在江面上的溜索變成了一根紅線,雅礱江兩岸的男女坐著溜索戀愛、結(jié)婚、生子。
    降初澤仁73歲,他的兒子就是過溜索到對岸收蘑菇時認識了現(xiàn)在的媳婦。而當年降初澤仁的兒媳婦則坐著溜索過河,明著看病買東西,實則來看自己的意中人。說起往事,這些早已為人父母的人大大方方講起過往,前仰后合笑得厲害。
    在她們的笑聲里,記者聽到了不一樣的溜索;在他們的眼神中,記者似乎看到了溜索留給人們的不單單是苦難的記憶。溜索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可溜索上的艱難生活卻也磨練出了他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當記者聽完降初澤仁的講訴,更加深了這種印象。
    1956年3月13日,一伙殘匪從理塘、雅江趕過來,坐溜索過雅礱江,悄悄摸進了八窩龍,一夜殺害了十多個民改工作組干部。一時間,八窩龍風聲鶴唳,雞犬不寧,村民們嚇得膽顫心驚,躲在家里不敢吱聲。
    土匪撤離后,鄉(xiāng)上連忙組織人守護溜索。16歲的降初澤仁和七八個小伙子輪流換崗,等待部隊到來。數(shù)天后,解放軍的一個排坐溜索過河剿匪。僅40分鐘,追擊殘匪的戰(zhàn)斗結(jié)束,解放軍順利剿滅了土匪,給村民帶來了安寧。
    16歲的降初澤仁立刻找到部隊,詢問自己是否可以參軍。得知降初澤仁的實際年齡只有16歲,部隊回復:年齡太小,不能參軍。臨走時,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將一雙膠鞋贈送給了降初澤仁。1960年,降初澤仁穿著這雙膠鞋參加了解放軍,是藏民團第二批入伍軍人,降初澤仁跟著部隊在康藏高原出生入死,追擊土匪。
    退伍后,降初澤仁回到了八窩龍村。如今,閑暇時,他總會向年輕人說起與溜索有關(guān)的悲劇和戰(zhàn)斗故事。所以,當記者提出要找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采訪,請教有關(guān)溜索的往事的時候,從鄉(xiāng)干部到村民,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降初澤仁。
    在采訪要結(jié)束的前一天,記者和八窩龍的鄉(xiāng)干部們聊起了修橋的事。鄉(xiāng)上的張書記曾經(jīng)是一名援石干部,去年,他剛結(jié)束在石渠的工作回到鄉(xiāng)上。他告訴記者,修橋的工作已提上日程,他們和木里方面協(xié)商,決定雙方共同建橋。同時,考慮到溜索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縣上和州級相關(guān)部門正在考慮將溜索保護起來。
    離開八窩龍后,記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得知,2015年底,我省現(xiàn)有的99處溜索將建成安全便捷、高質(zhì)量的橋梁,27.44萬群眾將徹底告別溜索。同時,媒體和專家也開始呼吁:考慮到溜索的人文歷史價值和旅游開發(fā)的需要,在實施“溜索改橋”過程中,最后的溜索可適當保持原貌。
     
    
 
  • 上一篇:百人百夢·中國夢(15)
  • 下一篇:天網(wǎng)恢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