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弘揚“兩路”精神 續(xù)寫輝煌篇章

甘孜日報    2022年02月24日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

張福林烈士像。

十八軍官兵于懸崖峭壁開鑿修筑川藏公路。

   ◎中國民族報綜合報道

     本網(wǎng)資料庫圖

   當年,10多萬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團結奮斗,創(chuàng)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60年來,在建設和養(yǎng)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8月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

   一場絕境修路的偉大征程

   雪域高原,晴空萬里。拉薩西郊河畔,三棱形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石碑背面篇首上書:“建國之初,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

有形的豐碑背后,凝筑著無形的精神豐碑。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印度對西藏虎視眈眈,西藏上層分裂勢力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蠢蠢欲動,西南局勢一時錯綜復雜,解放西藏迫在眉睫。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進藏之路,更比蜀道難。彼時的西藏交通,“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tài)”。1950年,公路從成都只通車到雅安,這不僅使西藏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發(fā)展嚴重遲滯,也給解放西藏、建設西藏帶來了困難。

   針對這一難題,毛澤東主席號召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修筑康藏(川藏)、青藏公路提上日程。

   修筑“兩路”意義重大,難度也舉世罕見。由原西康省省會雅安至西藏拉薩的康藏公路要翻越二郎山、雀兒山等14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橫跨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10多條大河激流,橫穿龍門山、通麥等8條大斷裂帶。由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的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處海拔達5231米,施工時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空氣中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qū)的一半。

   1950年3月,十八軍官兵懷揣慷慨誓言,拿起鐵鍬、鋼釬、十字鎬,鑿巨石開路、蹚冰河架橋,自東向西翻過二郎山、折多山等14座高山,橫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多條激流,4年后,全長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修通。

   按照周恩來總理“為了戰(zhàn)略上的需要,青藏、康藏兩條公路并修”的指示,1954年5月,時任西藏運輸總隊政委的慕生忠?guī)ьI1200余人,從雪水河艾芨里溝開始,30天修通30公里唐古拉山口路段,10天推進200公里藏北路段。他在鐵鍬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說:“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頭沖著拉薩的方向。”

   雪山見證,這是兩條用鮮血和生命鋪筑的天路。在與自然斗、以生命搏的筑路征程上,留下了3000多名英烈的悲壯故事——

   1950年8月,搶修康藏公路道孚縣一座橋梁時,戰(zhàn)士們不顧個人安危,英勇?lián)溥M河中,站在漂流的木料上用長鉤、撬棍拆散木垛。不料,木垛突然散開,橫沖直撞,11名戰(zhàn)士被撞落水、英勇犧牲。后來,這座橋被命名為“忠烈橋”,橋頭建起紀念碑亭,永久鐫刻英雄事跡。

   1951年12月,在海拔5000多米的雀兒山工地,年僅25歲的張福林被一塊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連隊指導員安排醫(yī)生搶救,他卻說:“我傷得很重,恐怕不行了,別給我打針了,為國家省一針吧!”張福林被追認為模范共產(chǎn)黨員,他生前所在的班被命名為“張福林班”。

   ……

   倒下的是英雄,鋪就的是道路,鑄就的是豐碑。

   1954年12月25日,兩條公路同時通車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現(xiàn)代公路的歷史。毛澤東主席為此專門題詞:“慶祝康藏、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綿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宛如兩條潔白的哈達,將雪域高原與祖國大家庭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一首團結奮進的時代頌歌

   出生于1929年的瓊措,老家在西藏那曲市聶榮縣,家里曾是世代農(nóng)奴。“聽說青藏公路需要養(yǎng)路工人,我就報名來到了唐古拉山腳下……”

   回想起在道班當工人的時光,瓊措說:“路,改變了西藏的命運。道班,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們那一代的藏族養(yǎng)路工,幾乎都是窮苦農(nóng)奴出身。黨幫助西藏修好了路,讓廣大農(nóng)奴翻了身,還給了我們有薪水的養(yǎng)路工作,這是何等的恩情!”

   60多年來,在改造、整治和養(yǎng)護“兩路”的過程中,一代代養(yǎng)路職工繼承傳統(tǒng)、以路為家,在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與塌方、泥石流搏斗,在風雪彌漫的寒冬與冰雪抗爭,無私守護著公路大動脈,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了“兩路”精神——

   德格縣公路分局雀兒山五道班駐扎在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埡口100米處,是川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道班,生活特別艱苦,經(jīng)常缺水、缺電,“一勺豆瓣一頓飯,一把食鹽一鍋面”就是道班工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長途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和五道班工人們結下兄弟般的深厚情誼。每次郵車翻越雀兒山,其美多吉都會主動幫助道班工人運輸補給,在通訊不便的年代,還會幫他們發(fā)電報、送家信、寄匯款。每當春節(jié)前夕,他都會給道班工人帶去牦牛肉、青稞酒、蔬菜、水果,這一送就是20多年,直到2017年雀兒山隧道通車,五道班也從山上撤下來,完成63年的歷史使命。

   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稱的國道109道班,因青藏公路而生,與青藏公路相守。扎西次仁家中三代人都是養(yǎng)路工,父親扎郎生前常對扎西次仁說:“作為養(yǎng)路工人,就應該在路上?!彼言?09道班工作20多年,幾乎每天都要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公路上鏟冰。

   “人上五千米,一步三喘氣?!痹谔乒爬娇冢噿佸^、旅客暈倒的事情,幾乎天天發(fā)生。1990年,道班工人自發(fā)設立臨時救助站,幾十年接力提供免費救助。在滿墻的錦旗和留言中,一位騎行者留言道:“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溫暖?!?/span>

   時過境遷,道班工人的養(yǎng)路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鐵鏟、十字鎬和抬砂石的籮筐換成了挖掘機、裝載機、翻斗車,住房也從帆布帳篷變成了保暖效果好的工區(qū)房,養(yǎng)護手段從人拉肩扛設施到機械化養(yǎng)護……但“兩路”精神依然在激勵新一代道班工人,用生命守護天路,用善舉幫助路人,在云端唱響擔當奉獻的生命贊歌。

   一幅今非昔比的輝煌畫卷

   交通運輸是西藏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保障、國防安全的基礎、民族團結的橋梁。“兩路”使天塹變通途,極大密切了西藏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西藏的繁榮進步。

   “是誰幫咱們修公路?是誰幫咱們架橋梁?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chǎn)黨。軍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人洗呀洗衣裳……”20世紀60年代,一首《洗衣歌》唱出了各族同胞的深厚情誼,成為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軍民魚水情的最好注腳。

   昔日川藏、青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稱作“幸福的金橋”“吉祥的彩虹”,如今眾多“金橋”“彩虹”如格?;ò阍⒕`放。60多年過去,西藏的交通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一條條公路、鐵路和航線,如同彩色的哈達,飄揚在青藏高原。

   在新時代,“金珠瑪米”與各族群眾的動人故事仍然在續(xù)寫……在川藏公路上,西藏軍區(qū)川藏兵站部所屬單位不僅堅守崗位,還與川藏沿線147個鄉(xiāng)鎮(zhèn)、村社、學校、醫(yī)院簽訂共建協(xié)議,幫助9個村、125戶家庭摘掉了貧困帽子。

   以熱血和汗水鑄就的“兩路”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建設者在雪域高原上不斷書寫壯美的奮斗奇跡,推動著西藏交通運輸事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三五”時期,拉薩至林芝、澤當至貢嘎機場、日喀則機場至日喀則市等高等級公路相繼通車運行,西藏自治區(qū)公路總里程增至11.88萬公里。隨著“四好農(nóng)村路”建設深入推進,西藏鄉(xiāng)鎮(zhèn)、建制村通暢率大幅提升,并且實現(xiàn)了所有縣(區(qū))和具備條件的鄉(xiāng)鎮(zhèn)、建制村通客車的目標。一張巨大的公路網(wǎng),將雪域高原上星星點點的村莊、牧場、雪山、湖泊緊緊相連,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天路”。

   據(jù)介紹,“十四五”時期,西藏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將科學謀劃出入藏通道建設,深入推進京藏高速公路格爾木至那曲段等一批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做好川藏公路保通保暢和提質(zhì)改造,讓雪域高原各族人民走上“團結線”“幸福路”,過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繼續(xù)弘揚“兩路”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犧牲、勇于奉獻,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不斷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鑄就新輝煌。



  • 上一篇:謝紹泉——退轉軍人的好“管家”
  • 下一篇:石渠縣法院“雪蓮公益”助圓求學夢

  • 本文地址: http://fissico.com/html/xw/shms/7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