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歷史 >> 瀏覽文章

德格印經院創(chuàng)建者

《甘孜日報》    2016年02月01日

    ■澤仁鄧珠
    卻甲·登巴次仁 (1678-1739)是德格家族五十四代傳人,第十二代王,第六世法王。卻甲是藏語,意為法王。登巴次仁是德格十一代王汪青貢布長子,生于藏歷第十一繞迥土馬年(公元1678年)。他自幼就拜堪布桑吉彭措、降根扎西扎巴、司徒·卻杰炯勒、珠旺·桑吉緊贊、堪欽扎西倫珠等名師,系統(tǒng)學習了大小五明學科,尤其在佛學、文學、歷算、醫(yī)藥等方面有較高的水平。他的文化素養(yǎng)在當時藏區(qū)地方王中堪稱第一流。
    登巴次仁繼任王位后,為了弘揚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他立志在王府中建一座不分教派門戶、不分學科輕重,不分地區(qū)籍貫、不分古今遠近的藏文化聚寶庫——德格印經院。即把藏族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分散在全藏各地的藏族歷史文獻及各種圖書佳作收集起來,刻在特制木版上保存起來,隨時可以印刷出書,其性質為綜合圖書館、文物館、博物館和檔案館。
    大約在公元1710年左右,登巴次仁開始籌備印經院,首先刻制了釋迦牟尼佛祖念誦的八千句法頌《般若波羅密多八千頌》,藏語稱《甲東》。這部經典是從古印度傳入藏區(qū),公元8世紀由梁康巴果洽、毗若雜那、益西德等翻譯,又經大譯師仁青桑布校對,覺吾杰·阿底峽尊者審定的絕版。該佛經共有555頁(塊)印版,每頁第一行是梵文原文,第二行是將梵文音譯為古藏文,第三行是藏文譯文,即三種文字對照的手抄本木刻印版。這部《甲東》原文梵文在古印度早已失傳,只有在德格印經院中保存,因而該經典成為德格印經院的建院之基和鎮(zhèn)院之寶、稀世絕版。
    經過20多年的艱辛籌建,登巴次仁于藏歷第十二繞迥土雞年(1731年)在今德格縣城內建成“德格吉祥自成聚慧院”,簡稱德格印經院。這座印經院在藏區(qū)四大印經院中(西藏納塘、拉薩布達拉、甘肅卓尼、康德格),113版本數(shù)量多,品種齊全、雕刻技術精細、字跡清晰大方而排名第一。
    經過德格歷代王的努力,印經院共收藏各類歷史文獻木刻版本830種門類,共有木刻版30萬張(塊),其內容包羅萬象,有藏族本土宗教苯波教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寧瑪、噶丹、薩迦、噶舉、希解、解域、格魯?shù)雀鹘膛傻慕浀?;有歷史傳記、名人文集、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歌舞戲劇、天文歷算、醫(yī)藥保健、工藝技術、邏輯哲學、自然地理等。
    卻甲·登巴次仁是歷代德格王中對藏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貢獻最大而名望大增。在他執(zhí)政期間,極大地拓寬了德格王的統(tǒng)轄區(qū),四周的許多地方首領紛紛投奔他的勢力范圍內。 他對轄區(qū)內的佛苯二大教派采取平等相待,一視同仁,形成其相互包容 、和睦相處,長期共存的局面,極大地弘揚了藏族宗教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同時也提高了他的聲譽地位。清朝皇帝先后于公元1729年、1732年授予他德格王安撫司,宣慰司職位。
    登巴次仁倡導支持司徒·曲吉郡乃于公元1727年建噶瑪噶舉名寺八邦寺,并應請司徒八世活佛卻吉郡乃為八邦寺作主持,自那以后,噶瑪巴司徒活佛世系從昌都日烏齊寺轉入德格八邦寺。八邦寺建成后,成為噶瑪噶舉派教法的傳習、修行、研究、傳播的中心寺院,該寺在藏族宗教、文化、藝術、醫(yī)藥等的傳承弘揚作出了不朽的功德,培養(yǎng)了象司徒·卻吉郡乃等無數(shù)著名高僧大德和杰出大學者、大科學家。
    登巴次仁在創(chuàng)建印經院的同時,應請協(xié)欽·次稱仁青首次??安貍鞣鸾檀蟛亟洝陡手闋枴纺夸浘拗?,為藏文化的整理研究作出了貢獻。
    卻甲·登巴次仁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康巴地方首領和宗教法王,而且是藏族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他為藏族的歷史文化搶救、積累、收集、保護、傳承、弘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德,他是藏族歷史上有理想、有抱負、有成就的偉大人物。藏歷十二繞迥陰土羊(1739)登巴次仁在德格王府圓寂,享年61歲。
     
    
  • 上一篇:禁賭與看戲
  • 下一篇:當年康定“二道橋”的“黃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