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23日
◎張秀云
昨夜做了一個夢,村頭的一片河坡上,我的幾只羊正孜孜不倦地啃食野花和青草,我坐在堤上看著它們,它們身后是清亮的小河,岸那邊梨園綿延,梨花開得跟雪海一樣,一個巨大的夕陽紅彤彤沉甸甸地,正從小河的拐彎處掉下去,夕陽下面我的家里,一柱炊煙從房頂上裊裊升起……
夢中這個場景,是記憶中故鄉(xiāng)最尋常的畫面。兒時的故鄉(xiāng),都是土灶,都燒柴禾,家家廚房上都壘著煙囪,做飯的時候,炊煙從每家的房頂上升起來,裊裊向上飄著,又輕又薄又柔軟,一柱一柱,飄向天空,一直融化到白云里去。遇上大風(fēng),它們就貼著屋檐小跑,朝一個方向突突地賽跑,跑不多遠(yuǎn),就都被吹散了架,消失得無影無蹤。樹林掩映的村莊,一座座瓦房或者麥草房上,一天一天,炊煙鬧鈴似的準(zhǔn)時升起來,在熹微的晨光里,在晌午的陽光下,在橘紅的落日里。黃昏的炊煙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夕陽西墜,晚霞燃燒,炊煙被鮮艷的霞光所染,有失真的夢幻感,地里干活的農(nóng)人看到它,就準(zhǔn)備收工了,扛著鋤頭,趕著牛羊,驅(qū)著鵝鴨,咩咩,哞哞,嘎嘎咕咕,鬧攘攘打破村莊的寧靜。回到家里,晚飯剛好端到案頭,飯畢,暮色圍合,雞也上架了,豬、羊也入圈了,接下來,就是安寧無比的夜晚了。
記憶中我家的柴灶,一直是祖父在燒。祖父二十多歲時痛失他美麗的妻子,一個人,他把我的父親和姑媽撫養(yǎng)長大,而后,又幫忙撫育我們兄妹五人,直到七十三歲那年離世。鍋灶前的祖父,總是眼神平靜,慢吞吞地點(diǎn)燃灶堂里的麥秸,慢慢地加豆秸,加枯枝加劈材,從來不急不忙,哪怕灶頭上的母親催得再緊。他一下一下地拉著風(fēng)箱,咕嗒咕嗒,通紅的火苗舔著鍋底,舔著灶沿,映紅他那張滄桑的臉。有時候,祖父也會望著火苗發(fā)呆,無知的年少時光里,我從來沒有想過,發(fā)呆的祖父在想什么?思念炊煙一樣消逝在天空的祖母嗎?思索人生的意義嗎?
那貧寒的年代,鍋里也沒什么好吃食,煮紅芋,下雜面條,燉南瓜、茄子或者東瓜,蒸雜糧餅子配辣椒糊。如果有貴客來,可能會殺一只矯健的公雞,小雞燉南瓜,丟一把自家做的寬粉條,溜鍋沿貼一圈雪白的死面鍋餅,這樣一頓飯,可要香透半個村莊的。鍋餅炕得里面金黃酥脆,嚼起來滿口生香,南瓜綿爛,雞肉香韌,粉條泡透了湯汁,至今想來仍讓人口中生涎。祖父牙口不好,嫌饃硬,總掰碎了泡進(jìn)湯里,默默地,一點(diǎn)一點(diǎn)細(xì)細(xì)地掰,從不抱怨一句。多年以后,當(dāng)母親也牙齒松動脫落的時候,常常懺悔,說當(dāng)年愛吃死面鍋貼,沒有考慮到祖父的牙齒根本沒法攻克。姐姐也總是遺憾,說如果祖父能活到現(xiàn)在,會天天給他買面包吃。姐姐這樣說的時候,眼眶里汪著一包淚。
作為幾代人對故鄉(xiāng)的回憶,炊煙是一個溫馨的存在,它讓我們憶及童年,憶及彼時的人和事,勾起味蕾上暗藏的鄉(xiāng)愁。炊煙是輕的,是軟的,是舊而又老的,是貧而又溫的,同故鄉(xiāng)一個質(zhì)地。它第一次讓我覺得驚艷,還是前年的那個春天。
那年春天,自駕去皖南,夜宿在一個古村落,早晨起來賞景,氣喘吁吁爬到半山腰時,太陽剛從一片霞光里升起來,滿耳鳥聲婉轉(zhuǎn),空氣清新濕潤,帶著愉悅的心情回頭一看,山腳下,金黃燦爛的油菜田綿延鋪展,這一片那一片的桃花,如粉紅的云錦,白墻黑瓦馬頭墻高聳的村落里,一柱柱晨炊的輕煙正從房頂上裊裊升起……那一刻,真把我震懾住了,原來,我記憶中暖老溫貧的炊煙,竟還有這樣的靜美、這樣的安寧、這樣的驚艷啊!一時間竟然喉頭哽噎,隔著幾千里路,隔著幾十年的舊時光,我第一次從故鄉(xiāng)的炊煙里,從司空見慣的熟稔里,讀到了美,讀到了震撼。從此,我那已經(jīng)現(xiàn)代化的不再有炊煙的故鄉(xiāng),那頻頻出現(xiàn)在我夢里的依依輕煙,有了別樣的風(fēng)情,別樣的滋味。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