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抬頭看海 低頭讀書

甘孜日報    2024年04月26日

◎葡萄

今日頭條與江蘇衛(wèi)視聯合出品的外景紀實類慢綜藝《我在島嶼讀書》以高品質的閱讀分享收獲了良好的口碑。余華、蘇童、西川、祝勇等知名作家、詩人在海島書屋以文會友,分享閱讀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生動體驗。隨著節(jié)目的推進,“島嶼書單”也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熱門書單。

島嶼:文學的影像紀錄

基于節(jié)目設置,十余位寫書人、出書人、愛書人前往海南分界洲島的一間書屋,以“文壇老友記”的形式辦起了讀書會。外面是海風、椰林、沙灘,屋內是5000多本書和從容暢談的空氣,可謂拉滿了詩與遠方的氛圍感。

此間畫面,讓人想起一些經典的場景。比如海明威1931年居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海邊,那座房子曾是當年西礁島上唯一的建筑。而他的書房有整整一層樓那么大,四面都有窗,四面都有書。舉世聞名的《乞力馬扎羅的雪》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

所謂島嶼,就是四周被水包圍而比大陸小的陸地,大者稱“島”,小者稱“嶼”。而島嶼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向來有其特定的寓意。詩人西川在節(jié)目中形容,“海島帶給我海浪、咸味、孤絕感,在海邊,每一塊石頭都是大地的盡頭?!?/span>

作為美學上的世外桃源,它既可以是與世隔絕的孤獨,從人群中逃離,而與自然靠近,與精神靠近,象征自由的彼岸,比如古人稱海中之島為“山”,視之為仙境。但同時,島嶼也可以代表某種聯結,在兩塊土地之間架起或有形或無形的橋梁。

所以,以島嶼為背景不單是一種文學氣質的選擇,同時也蘊藏著實際且豐富的內涵?!段以趰u嶼讀書》就像作家們的茶話會,置身于遠離日常生活的偏遠小島,創(chuàng)造著一場又一場特別的相聚。當一個個躲在文字背后的人走到鏡頭前,最終呈現在一塊塊屏幕上,節(jié)目本身或許也可以視為連接陸地和島嶼的橋梁,讓人們走近作家和作品。

閱讀:快時代里的慢生活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高于2020年的4.70本;電子書人均閱讀量為3.30本,高于2020年的3.29本。盡管如今短視頻盛行,1分鐘講完一部電影,3分鐘精讀一本書,連吃飯也要就著“電子榨菜”,但碎片化的信息仍然無法取代完整的閱讀體驗。我國成年國民對閱讀活動仍有較高的訴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主題的綜藝節(jié)目也越來越多,作家、出版人從文字背后走向屏幕前,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明星”。也許有人會說,作為一檔綜藝真人秀,《我在島嶼讀書》中的談話多是日常而散漫的,嘉賓所談及的文學流派、作家作品也往往是隨口帶過,并不深入。就連節(jié)目總結的作家書單也多是為大眾所熟知的,甚至就擺在家里的書架上吃灰。換句話說,某些常識性的內容即使不花時間看節(jié)目,觀眾也是能知道的。但也恰恰因此,這樣的節(jié)目反而無法用2倍速播放的方式去看。只有完全沉浸其中,隨之游賞,隨之思考,才能從觀看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共情的體驗。

正如作家蘇童所說:“有時候你想讀書,確實需要邀請自己一下?!边@不單指外界場景上的準備,也包括心理上的準備,所謂清空自己才好面對天地。而對于許多人來說,光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不夠,閱讀還需要一個契機,甚至是刺激。我們想讀一本書的沖動,往往就是某個契機帶來的結果。別人隨口的一句評價,偶爾刷到的兩句書摘,哪怕是作家的一段八卦,都能讓人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頭來,內心為之一震。這也是一種“邀請”。

相比學生時代寒暑假開出的必讀書單,或者投喂給忙碌上班族的講書課程,《我在島嶼讀書》最重要的價值其實是點燃興趣,重新喚醒一種真實的熱情?!伴喿x不是馬上讓你學會什么,馬上讓你掌握什么。當你在閱讀一部好作品時,你會忘了自己,那種樂趣是無窮的?!弊骷矣嗳A在節(jié)目中提到的閱讀的樂趣,是許多愛書人都能與之共鳴的。

跨界:文學生存與多元化創(chuàng)作

在第5期節(jié)目中,詩人西川講到他曾和幾位詩人一起在建筑工地朗誦詩歌的經歷。他認為,站在真實生活的噪聲場中,要比傳統(tǒng)舞臺腔式的朗誦更能融合詩的意境。與此同時,國際上也涌現出與音樂元素或其他當代藝術相結合的聲音作品,包括不介入音樂卻能處處體現語言律動的“現場詩歌”。

而在今天看來,不僅詩歌朗誦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式,詩歌創(chuàng)作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如果說以往的文學創(chuàng)作大多是“書齋式”的,從象牙塔走出來的,那么當下的青年詩人則有更豐富的職業(yè)背景。在節(jié)目取景地海南就有一位詩人,一邊做著建筑工程的包工頭,一邊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但這不是簡單的“為生活所迫”或“以商養(yǎng)文”,另一種從業(yè)視野和生活細節(jié)同時也構成了對自身創(chuàng)作的滋養(yǎng)和補益。對此,西川老師在節(jié)目中感慨,“詩歌本身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生活化的創(chuàng)作是非常有價值的?!?/span>

不僅作家個體的創(chuàng)作是如此,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消費也是如此。所以近些年除了知識付費,社交平臺也涌現了越來越多的讀書博主,一些知名作家開始出現在泛文化類的訪談、旅行綜藝、真人秀鏡頭下,比如余華和莫言做客綜藝《向往的生活》,脫口秀也請來作家劉震云擔任“領笑員”。以往認為閱讀門檻更高的嚴肅文學作品也通過網紅文案、明星推薦等方式,借助互聯網熱度獲得了更多關注。在移動端收看《我在島嶼讀書》,屏幕上甚至會即時彈出作家所談及書目的購買鏈接。從觀眾到讀者,只有一鍵下單的距離。

西川對閱讀行為有著更為寬泛的理解,“不光是看書是閱讀,看畫也是閱讀,聽音樂也是閱讀?!痹谶@層意義上,無論是在另一種工作中忙里偷閑的創(chuàng)作者,還是為生活奔波而自顧不暇的愛書人,投入生活本身,認真感受這個世界,也不妨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


  • 上一篇:真實性和精神性的歷史還原
  • 下一篇:夢虎

  • 本文地址: http://fissico.com/html/wh/kcwh/9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