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漫說“康藏”稱謂之由來

甘孜日報    2018年08月03日

       ◎賀先棗

       田炳生不是康定人,據(jù)說他回他的家鄉(xiāng)去了,卻把他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留在了康定。在他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里,他把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也是他呆過的地方稱之為“康藏”,而沒有用我們熟知的自治州、或者某個縣這樣的說法。也不知為什么,我對“康藏”這兩個字十分著迷,自從聽到這兩個字后,就感到這兩個字刻在了自己的心里?!翱挡亍边@種獨特的稱謂,似乎包含了無窮的內容,長長的外延,厚厚的內涵,能讓人沉思,能夠讓人過目不忘,甚至聽到了就不會忘記。為什么會這樣?也引動了我的好奇,一個在民國二、三十年代才興起的,卻在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地區(qū)稱謂,它的出現(xiàn)究竟意味著什么?

      再后來有機會翻閱歷史文字,這才發(fā)現(xiàn)從上個世紀20、30年代以來,“康藏”這個說法已經(jīng)十分普遍,在當時的《康導月刊》、《邊疆通訊》、《新西康》、《邊政》等刊物、雜志上發(fā)表的許多文章,內容涉及到了歷史文化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考察報告,有獻言獻策,但是題目都冠上了“康藏”兩個字,有份雜志更是直接取名為《康藏前鋒》。在那個時代,還有一些公司取名也冠以“康藏”,如“康藏茶葉公司”、“康藏貿易公司”等等。

      即使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繼續(xù)冠以“康藏”的事物仍然不少,如“康藏公路”、“康藏高原”、“康藏人民”,等等、等等。于是,好多時候都不斷地想,“康藏”意味什么?再往后,因為因緣巧合,接觸到了“康巴學”研究的學者和專家們,得知,專家們對這個稱謂早就開始了探討。

      李紹明、石碩、任新建、格勒等專家們幾乎異口同聲,他們都認為:“康”是藏話“喀木”這個發(fā)音的轉音,所指的是一塊地域。所謂“康”的這塊地方原來并無固定的疆域,但在習慣上是指西藏丹達山以東的一帶地區(qū)。而在藏話語義里,“康”的原義就是“邊地”的意思,這是根據(jù)是藏族著名的歷史著作《白史》所作的解釋。這本書中的有句話,一直被廣泛引用,這句話就是:“所言‘康’者,系指其邊地,如邊屬小國名‘康吉賈陣’也”。這里所指的“邊地”,當然是指其地邊遠,而這個“邊遠”是相對以衛(wèi)藏、拉薩為中心的佛教中心地方而言。佛教當然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這個角度看,最初似乎是從文化角度才提出“邊遠”這個概念,而從歷史發(fā)展的情況來看,這個地方大部份時期里,距離約定俗成的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地而言,也算得上是“邊遠”之地。

       這塊“邊地”就隱藏在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折皺之中。

      原來,這一塊雪峰連綿不斷,草地遼闊無邊,江河恣意縱橫,森林環(huán)繞湖泊,在生活于這片土地上人們心目中美麗無比的地方,自古以來,在外人眼里,不過只是“邊地”。與這片土地相連的字眼,還有蠻荒,不毛之地,偏僻,封閉等等。清朝時期有文人寫道“萬里遨游,西出爐關天盡頭。山徑雄而陡,水聲惡似吼。四月柳抽條,花無錦繡。惟有狂風,不論昏和晝,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在他的筆下,“康藏”就是窮山惡水之地。

       到了解放以后,有時說到我們這個地方,人們比較注意講究措辭造句,如果說邊遠,會委婉地說,交通不發(fā)達;說貧窮,就會說經(jīng)濟文化欠發(fā)達;社會發(fā)育程度滯后;或者會說與發(fā)達地方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此等等。但是,在骨子里,人們所要說的,所想要表達的還是指這片土地的荒涼和偏僻,苦寒和貧困。

       不論外人如何看不起這塊土地,也不論別人怎么樣贊美這片土地,都不可能影響我對這塊土地的看法。是命中注定,我這一世就得在這塊土地上討生活,在這片“邊地”上當一輩子的“邊民”。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只要到海拔低的地方去了,我老是會懷念站在高原厚土抬頭望見藍天白云時的愜意,會想起“邊地”里那些山谷里流出的清澈的溪流,會想起閃爍著銀光的雪峰,也還會想起在綠草紅花中緩緩走過的羊群,還有,天籟一般的牧歌在半空里回蕩。

  • 上一篇:酥油·千燈萬盞
  • 下一篇:甘孜州紅色文化所凝聚的崇高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