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初見非遺大師

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17日

錘泥。

著色。

制作好的面具。

◎張德禧/文 胡英強/圖

五月的道孚陽光明媚,逐漸復(fù)蘇的草原昭示著夏天即將到來,與城市的匆忙不同,這場旅行心情恬淡,在慢下來的時光中仔細品味小城的文化氣息。

“當?shù)赜惺裁春猛娴?、好看的?”在轉(zhuǎn)角的尼恰咖啡館吃過早餐后詢問,“民居、微型綠道、藥泥面具,制作面具的師父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驅(qū)車來到藥泥面具的制作地,就在縣城邊上,我第一次見到藥泥面具的非遺傳承人四龍降澤時,他正在自家房屋旁邊忙著修建藥泥面具的綜合樓,褲腿沾滿了灰塵,這與我想象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師完全不一樣。

作為一名旅行者,四龍降澤老人熱情地接待了我,他是新龍縣人,因為妻子是道孚人,退休后隨妻子在道孚生活。從14歲開始學(xué)習(xí)制作藥泥面具,迄今為止已經(jīng)有了50年的制作經(jīng)歷,手藝愈發(fā)成熟,其中一句“藥配好了是藥,配不好就是毒”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到來的時間恰巧,有幸見到大師制作藥泥面具的過程,算是這場沖動旅行的意外驚喜。

清晨,大師背起背簍和鋤頭來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上挖泥,挖泥前要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用脫水的松柏枝和酥油糌粑混合燃燒。裊裊清香彌漫在山間,這時大師用鋤頭挖著制作藥泥面具的泥土,泥土分為紅色雌泥和白色雄泥,雌雄兩種泥土結(jié)合后具有一定的硬度,以此制作的面具不會出現(xiàn)裂開的情況,同時保證配方藥不變質(zhì)。

四龍降澤將一塊塊雌雄泥放在平坦的石頭上,用木錘敲打,泥土被打散后,用石頭研磨,再通過木篩濾出最細的泥土備用,接著把以紅景天為主的60多種中草藥、香果為主的20多種香藥和60多種藏藥以及珊瑚、綠松石、瑪瑙等組成的80多種寶石和80多種宗教圣物稱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與泥土混合,繼續(xù)將藥物與泥土搗碎、研磨直至混為一體,然后把取自海拔4600米以上無污染的水將泥土、藥物和在一起,然后用類似搟面杖的木棒捶打并揉成面團,放入地窖發(fā)酵7天直至香味溢出。

隨后,四龍降澤取一大塊發(fā)酵好的藥泥,放在一張長方形的木板上,手工捏出面具的雛形,用手拍打至面部輪廓均勻,然后用大小不同的木棒制成塑形器具。塑形完成后,在面部中間畫一條線,接著用手指在面部測量合適的輪廓比例,手中木棒型的工具也由粗變細,進一步勾勒出面具的細節(jié)、眼睛和神態(tài)。

待面具自然風(fēng)干后,用礦物質(zhì)、植物的根等制作的自然顏料進行著色,自然顏料有不變色、耐光的特性,通過一淡、二濃、三淡的上色過程使面具涂色均勻,待顏料曬干后對面具進行磨光,去除雜物,再對面具進行裝藏念經(jīng),如此,一個藥泥面具制作完成。做好的藥泥面具有濃郁的藥材香氣,并有著驅(qū)蚊、殺菌、抗病毒、清潔空氣、解除疲勞等功效。

現(xiàn)代社會,人們越來越喜歡純粹的手工制品,它帶給人們遠離浮華、接近生活的本質(zhì)體驗,是人類探索醇厚光陰的另一種方式。一個好的手藝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淀,更是人們養(yǎng)行修心的過程,它蘊含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記憶,用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把一種熱愛的精神代代相傳——致敬“工匠精神”。





  • 上一篇:瀘定境內(nèi)茶馬古道上的三大發(fā)現(xiàn)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