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再探丹巴納交石棺墓葬群

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23日

       ◎楊全富

       石棺兩壁各由三塊條石砌成,最下面的條石體積較大,以長為底豎立放置。石厚一十三厘米,寬為二十四厘米,長一百五十三厘米,上面兩塊條石厚薄均勻,寬度大約在十四厘米左右,也是以長為底放置。在遠古沒有鐵質(zhì)銳器打磨時代,兩邊棺壁條石之間竟然沒有一點縫隙,從中也可以一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棺內(nèi)寬三十七厘米,高五十二厘米,長一百五十三厘米。棺蓋為寬三十四厘米的三張石板拼湊而成,棺蓋離地表層高約二百一十厘米。石棺底沒有石板,離地面高度約為一百八十厘米。棺內(nèi)的檔頭處下面為立放著的石板,上面也放置二根條石。用小石子將裂縫填滿,從石棺所放置的土質(zhì)來看,石棺到地表層的泥土從顏色來分可以分為兩層:最上層為黑色的腐質(zhì)土,厚約六十厘米,是供養(yǎng)植物的主要土質(zhì),因此植物非常的茂盛,這些遮蓋石棺的藤蔓就是從這里垂下來的。其下為黃色的黏土,石棺兩旁及石棺的底部都是黃色的黏土,在黏土層的斷裂面上,生長出幾株不擇土質(zhì)肥沃或者貧瘠的酸酸草來,那寬闊的葉片點綴著這黃色的世界,也別有一番生趣。

        在石棺的底部,由于常年的裸露,里面積滿了厚厚的塵垢,我折下一些草本植物權(quán)當(dāng)掃帚,將里面的塵土輕輕的拂去,整個石棺內(nèi)部的構(gòu)造才清晰的展現(xiàn)在我面前。石棺的底面沒有石頭,然而非常的光滑平整,用手觸摸感覺具有一定的硬度,像是人們用一種特殊的物質(zhì)抹在了棺底的泥土上。在石棺底座的盡頭處有些許沒有經(jīng)過燒制的土陶碎片,其碎片厚薄均勻,呈灰褐色,為天然泥土經(jīng)粗加工而成。

跟隨我的老人告訴我,記得在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的時候,生產(chǎn)隊對這里的土地進行了改造。在深挖土的時候,眼前這五十平米的土地中,竟然挖到了許多具石棺,其埋葬方位同出一轍,都是坐東朝西。每一具石棺的堆砌方法也很相似,每一具石棺的長度卻參差不齊,也許是因為根據(jù)人體的高度量身打造的緣故吧。

        幾位青年人拿著鋼釬等工具逐一撬開每一具石棺,在砰的一聲輕響后,從石棺里噴出些許的白色煙霧。撬開石棺后,人們都圍攏在石棺旁往里面張望,每一具石棺里面只剩下一些陶罐,人骨都已經(jīng)風(fēng)化殆盡。當(dāng)時, 幾位小伙子將陶罐取了出來,隨手扔在角落里,拿起鐵錘將石棺四壁的條石敲碎,并將這些碎塊砌入石墻內(nèi)。而那些陶罐在風(fēng)雨的磨礪中也逐漸消融,最后完全融入到泥土中,回歸到自己的世界里。說到這里,老人深深地嘆息著,話語間充滿了對這些文物在愚昧面前被銷毀的惋惜,也為死者的墓穴竟然在死后的年月里被粗暴搗毀而抱不平。

        在一號石棺左邊五米處有一具殘破的石棺,由于厚重泥土的擠壓和地質(zhì)的變化,石棺壁的幾塊石板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都已斷裂,其位置也有了很大的偏移,不過還能依稀看出石棺原來的樣子。在一號石棺右邊約三米處有一具殘破的石棺,只剩下石棺里面的擋板,在這具石棺右邊四米處有并排擺放的兩具石棺,兩具石棺中間共用一塊石板,疑為家庭合葬墓,

       石棺里已積滿了厚厚的泥土,其中一具石棺的前擋板已落到了地坎下。筆者對這塊石板進行了測量,其厚約三厘米,長約二十七厘米,高約五十三厘米,這塊石板最奇特之處在于石板中竟然有一個圓形的孔洞??粗@粗糙的洞口,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這樣畫面:一群披著毪衫(用羊毛經(jīng)過手工制作后制成的衣服)的人圍坐在一起,有的手拿粗糙的石器,有的拿著堅硬的木棍在石板中央反復(fù)地磨礪著,經(jīng)過眾人合力打磨之后才形成這樣不規(guī)整的圓洞。

       但這圓洞究竟有何用意,筆者也只能胡亂猜測一二:也許它是古時候喪葬儀式中某種原始宗教的產(chǎn)物,又或許是當(dāng)?shù)厝孙L(fēng)俗習(xí)慣所致的緣故吧。然而,這孔洞的出現(xiàn)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使看似簡單的喪葬習(xí)俗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 上一篇:我們的康定情歌
  • 下一篇:穿越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