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報    2021年10月01日

◎湯勇 潘敏

●爐霍縣民居

位于我州中北部的爐霍縣,是康北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典型的藏民族聚居區(qū)。川藏317線由東南至西北貫穿全境。這里歷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馬古道之重鎮(zhèn)??h城總面積0.5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860米,距成都657公里。

爐霍古稱“霍爾章谷”,隋唐以前稱“拉鄂”,其中“霍爾”為藏語的漢文譯音,“章谷”則有山巖石上,巖石部落等意。殷周時期屬西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羌人南徙,形成“牦牛羌”部落;秦漢屬西南夷;隋為附國地;唐、宋屬吐蕃;元、明朝開始設土司制,一直沿襲到清朝“改土歸流”之時;清置爐霍屯,爐霍之名才出現(xiàn);民國三年(1914年)設爐霍縣,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立爐霍縣人民政府,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qū)。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爐霍縣地處川西高原與山原接觸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東南。爐霍縣位于鮮水河斷裂帶,地震較頻繁。受1973年爐霍大地震影響,本地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在房屋結構上做了較大改動,已看不到古老的建筑樣式?,F(xiàn)在的建筑以崩科建筑為主,多沿鮮水河兩岸分布,因地處高原,為保暖避風及爭取良好光照,選址朝向以背風向陽為主,故常面向河谷,背依高山。建筑類型包括河谷臺地半農耕定居區(qū)的井干式平頂木架崩科房;高山草原牧業(yè)區(qū)以牛毛帳篷式游居與冬春定居點井干式木屋相兼的循環(huán)牧居;另外,縣城中心以現(xiàn)代康式瓦頂木架崩科結構為主。大多數(shù)崩科建筑俯瞰呈“回”字型,中有回廊、天井,自成庭院,有的住房還在房頂?shù)乃慕巧习卜潘膫€白石頭,以祈吉祥。藏式民居極重裝飾,外墻以紅白為主色,附以彩繪;檁頭、窗邊、窗頭涂以白色或湖藍色油漆;客廳大面窗外部或雕或鏤,花樣頗多并以各色油漆上光,描畫圖案,顏色對比強烈而又有協(xié)調之感;房屋內部起居梁柱上也繪以各式吉祥圖案,極具地域特色。

●爐霍縣泥巴鄉(xiāng)宗達村民居

1973年,爐霍大地震以后,當?shù)胤课輾膰乐?,傳統(tǒng)民居建筑幾乎已經(jīng)沒有留存?,F(xiàn)在爐霍縣境內房屋均整體呈四方形,多以兩層為主,一層為石塊壘砌,二層以圓木剖半四方相扣壘為壁的井干式平頂木盒架崩科房。

為了找到與現(xiàn)在留存建筑有所區(qū)別的建筑,我們經(jīng)過多次打聽,終于在泥巴鄉(xiāng)境內的宗達村找到這樣一處民居。一大早,我們便出發(fā)了。由于是雨季,泥巴鄉(xiāng)山體滑坡嚴重,唯一的路被塌方的泥土石塊截斷了。直到下午,道路被疏通,我們又趕緊從縣城趕過去。進溝十五六公里左右,山勢開始向上,在不遠處的坡地,汽車被截停,這幢民居就位于塌方路段的盡頭,我們下車背上工具步行前往??赡芤彩且驗榻煌ú槐?,這幢民居才得益于保存至今。

據(jù)宗達村的村長說,在他出生之前就有這幢房屋了,村長今年62歲。房屋的主人白瑪翁加也說不清這幢房屋的歷史,只是聽父輩說,在1973年大地震之后,周圍的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唯有這幢屋子沒有任何影響,后對其進行過加固修繕。房屋大門朝東而開,為兩層復合式退臺建筑,其中一層為石砌結構,用于圈養(yǎng)牲畜。二層為木結構,作起居室、臥室、廚房、經(jīng)堂等。樓頂有兩層土夯退臺,朝向南方,退臺四周有木頭圍作欄桿,用于晾曬青稞。在爐霍,每年秋季都會在退臺上鋪一層泥土,涂抹光滑以后將晾曬的青稞卸下,在退臺上打青稞。



  • 上一篇:角落里的時光
  • 下一篇:龍燈碉下沃日鎮(zhèn)

  • 本文地址: http://fissico.com/html/wh/xkbrw/7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