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藏戲文化與漢族戲曲文化

甘孜日報    2022年07月15日

◎謝真元

湯東杰布與藍面具藏戲

后來,湯東杰布回到家鄉(xiāng)日吾齊寺后,將白面具改成藍面具,以表演“溫巴薩江薩堆”的開場節(jié)目,亦稱“溫巴頓”,主要是凈場祭祀、祈神驅邪,同時表演的還有“達通”、“達仁”和“扎西”等多種唱腔。這個節(jié)目演完后,由湯東杰布手搖嘛呢輪講經,或以“喇嘛瑪尼”講唱佛本生故事。

迥巴藏戲是藍面具藏戲中成立最早的劇團,所在地是昂仁縣迥·日吾齊,位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qū)。藏戲祖師湯東杰布的家鄉(xiāng)就在這里,日吾齊寺即是他的主寺。日吾齊寺附近的沖薩就是他的家。迥巴藏戲獨有的特點就是,在開場戲“甲魯溫巴”中穿插進“波多夏”。傳說在修建日吾齊寺經塔時,白天剛蓋筑起來,晚上就被鬼怪毀為平地。三個弟子跑到寺內報告,寺主湯東讓他們三人中的一個躺在地上,在他身上壓上石條,讓另兩個人用鐵錘砸。如果石條碎了,就證明把鬼鎮(zhèn)住了。三個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后,經塔砌筑的部分果然不再被毀了。以后的迥巴藏戲在演出中,都要由“溫巴”輪流表演被砸的“波多夏”角色。我們撇開民間荒誕不稽的鬼怪傳說,就其表演內容而論,這很明顯是在藏戲開場演出中加進了氣功表演,其目的自然是為了取悅、吸引觀眾。而氣功表演在西藏早已有之,前面我們談到的桑耶寺的落成典禮上就有此表演。如果說藏戲在8世紀桑耶寺落成慶典時就已經形成,那么為何早于藍面具藏戲的白面具藏戲沒有“波多夏”的表演呢?

我們認為,此時期的藍面具藏戲已經形成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其特征標志是:戲劇固定為開場、正戲和吉祥收尾儀式三段,已經形成不可分割而又完整的演出體制;初步形成以唱、舞、白和表相結合的程式化表演,以及直接穿插的民間歌舞、說唱和百技雜藝表演;從所演劇目而言,白面具藏戲只能演一些較短小的劇目,而藍面具藏戲已發(fā)展成為能搬演大型戲曲劇目的劇種;宗教內容和宗教色彩突出,人、神、鬼、靈(動物)同場合演,形成宗教劇、面具戲和廣場戲相結合的獨特形態(tài),而具有古老神奇的韻致風采。

另據四川德格縣藏族學者白瑪頓巴和更慶寺藝人敘說,15世紀博冬扎西森格和湯東杰布一起建立了德格更慶寺。寺院建成后,喇嘛們秉承湯東杰布的遺愿,學習借鑒衛(wèi)藏的藏戲形式,試驗性地采用跳神的形式編演過《智美更登》,但不久因效果不佳而停止。這是德格藏戲最早的嘗試。這則材料說明用跳神形式演出藏戲并不受觀眾歡迎,最終失敗。同時,印證了跳神不是藏戲的直接母體,藏戲僅是吸收了跳神中的戲劇因素而已。

綜上所述,藏戲的形成應該是在15世紀30年代前后,也就是藏民族文化發(fā)展最為輝煌的時期。藏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大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藏族人民的祖先就繁衍、生存在世界屋脊之上。原始部族的歌、舞、口頭文學、祭神儀式等,為藏戲奠定了數千年深厚、堅實的文化基礎,提供了可供藏戲破土萌生的肥沃優(yōu)質的藝術土壤。湯東杰布為架橋募捐邀請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組成演出團體,融民間故事與歌舞于一爐,開創(chuàng)了藏戲的先聲,這無疑有著歷史的真實性與藝術上的假定性。其真實性在于湯東杰布確有其人,為民搭橋募捐而首開藏戲之端同屬確鑿歷史事實。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僅僅只是藏戲正式形成的標志。而藏戲的史前史,即藏戲長期孕育在民間藝術中逐步成長的過程,卻應另當別論。換言之,沒有較為成熟、自成一體的藏戲民間故事、說唱藝術、舞蹈、民歌、曲調等作為藏戲誕生的準備材料,湯東杰布也絕不可能招喚七姊妹或七兄妹共同描繪出藏戲歷史的第一幅畫面,寫出這名垂青史的第一筆。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在藏族各類民間藝術均趨向成熟之際,才有可能出現湯東杰布這樣的藝術家,將各分類藝術融匯一處,揭開藏戲誕生的序幕。


  • 上一篇:一群羊啃著春光
  • 下一篇:羌之考問

  • 本文地址: http://fissico.com/html/wh/xkbrw/8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