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9月15日
在武警戰(zhàn)士、森林消防、社會救援力量(成都非凡搜救)、黨員干部的接力合作下,磨西鎮(zhèn)咱地村三組(小地名大烏科)120余名被困人員全部撤離至安全地帶。
這是采訪小分隊拍到的救援隊員經(jīng)過遍地落石路段。
◎張建國 本網(wǎng)記者 肖宵 唐闖 文/圖
一根根潔白的哈達獻給最可愛的人,一聲聲誠摯的感恩說給最親的人民子弟兵,一幕幕動人的場景讓人難以忘懷……9月13日,地震災區(qū)送別撤離的救援隊伍,一首大愛壯歌在巍巍貢嘎下唱響。
地震發(fā)生后,作為甘孜州委機關報,甘孜日報社牢記責任,組織精兵強將赴震中一線采訪,通過視頻、圖片和文字將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第一時間采寫并通過甘孜日報社全媒體矩陣及時發(fā)布,讓愛意流淌匯聚成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
令一線采訪人員沒有想到的是:當天,三封字跡略顯凌亂、打著幾處墨疤的薄薄的信件,被送到了甘孜日報社。這是磨西鎮(zhèn)咱地村三組村民送來的感謝信。信中,咱地村黨員和村民用質樸的文字,對參與咱地村三組救援行動的甘孜日報記者、武警官兵和社會救援力量表示深深的感謝。
三封感謝信
千言萬語道不盡感恩
9月5日,瀘定6.8級地震把咱地村三組大烏科變成了一座“孤島”。地震造成該組1人遇難、10多人受傷,全村所有住戶房屋受災。地震發(fā)生時,有200余名村民因道路中斷而被困在兩山之間的臺地,隨時面臨落石和山體垮塌風險。
9月6日清晨,甘孜日報社黨委派出的一支采訪小分隊,跟隨救援隊伍奔赴該組采訪。在采訪過程中,由于救援工作的需要,甘孜日報社采訪小分隊一邊開展采訪工作,一邊參與救援,通過現(xiàn)場整合來自成都的“非凡救援”15名隊員和武警二支隊50名官兵,徒步8公里,快速通過滾石密布、山體滑坡,隨時面臨飛石來襲的4公里艱險路段,在2個小時內成功將咱地村三組剩下的120多名被困群眾全部轉移至安全地帶。
感謝信再一次提及了地震當天那幕驚心動魄的場景,充分蘊含了資料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這是自“9·5”瀘定地震發(fā)生以來,甘孜日報社收到的“第一份”以被救人員的“第一視角”講述“9·5”瀘定地震的文字。
于是,甘孜日報社向咱地村三組多位親身經(jīng)歷者“約稿”,請他們講述救援前后那一段“生死時速”。
老支書
組織大伙轉移卻落下了老母親
(講述者:宋華林,1995年入黨,咱地村委會副主任,在烏科組并入咱地村前是原烏科村黨支部老支書。)
9月5日中午12時52分地震發(fā)生時,當時本組因王春榮家母親去世在辦喪事,村里人絕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一塊幫忙。地震后,大烏科(咱地村三組)周圍山體滑坡,到處滾石,房屋倒塌,整個村子特別危險。村里在家的9名黨員和小組干部立即“站出來”(挺身而出),組織全體村民到村里的安全避險場所。當時全村有200余人,本組23戶、103人,外來幫忙辦喪事的親友100余人,全部集中在一起避難。
當時余震不斷,晚上9時,一次大的余震來襲,村民們在驚慌中躲避,山上大面積滾石下來,一個石頭把一戶農家的房子打垮。待余震過后,大家立即組織清點人數(shù),清完后發(fā)現(xiàn)我的老母親不見了,便組織人員立即搜救,在房屋倒塌物中發(fā)現(xiàn)老母親已遇難。
大家把我老母親的遺體放置好以后,考慮到原來的避險場所還是不安全,于是又往外挪了幾十米。新避險場所離垮塌山體山腳有260米左右,在黨員宋國華家門口的公路上。宋華林組織全體黨員把村民全部集中在新避險場所,因為晚上冷,怕老人和小孩凍著生病,加之為了觀測余震飛石,大伙就在公路上燒了兩堆篝火御寒。
為了防止余震來了有人亂跑,發(fā)生更多的傷亡,9名黨員坐在人群外圍,牢牢地看守住大家。那天晚上發(fā)生了多次余震,周圍山體不斷垮塌滾石。那晚的夜實在漫長難熬,好不容易到了天亮。
第二天早上8點過,接到上級通知,叫我組織村民撤離。我把9名黨員叫在一起,一塊兒商量、細心安排,決定一部分人在前面探路,一部分人安全護送,我在后面清理人員,確保不漏掉一人。我們前沿群眾到燈桿坪時,甘孜日報社黨委書記帶領的救援隊已到。
救援隊通過我了解了村子里還有8位老人和病人,讓2名官兵和救援隊員護送一名病弱人員,實在不能走的就背,并且一組一組的有序撤離。年近八旬生病的童洪清老人無法背著轉移,救援隊馬上組織隊員就地在村里砍了竹子做擔架,用救護繩索織成網(wǎng)床,用“臨時擔架”把童洪清老人硬是抬了4公里多。
安全撤離前,一位指揮人員反復要求我們要清理人員,不能漏掉一人。到了幾百米外的燈桿坪,我們看到救援隊伍時,就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一位身穿藍色衣服的人問我是不是最后一個出來的,村子里還有沒有人員,連續(xù)問了我三次。我說沒有了,確實沒有了,請你相信我,因為我是一名黨員。同時,他還問我是不是村上的干部?我說我是原來的支部書記,合并村后,擔任咱地村委會副主任。他說好,我們要馬上撤離,前邊道路垮塌嚴重,巨石斷木阻道,還有近8公里的飛石路段。通過2個多小時,我們被救援隊伍安全護送到隧道口處,并馬上就地組織了車輛有序進行第3次分段轉移。最后,通過5個多小時,救援隊伍把我們全村120余人全部安全護送到指定的安置點。
最后,我們才知道,組織救援的人是甘孜日報社的。
管理局職工
堅守到最后不僅是等待老父親
(講述者:宋柳,黨員,海螺溝景區(qū)管理局職工)
9月5日中午12時52分,突然有山崩地裂轟鳴聲,眼看房子倒塌,四周山體崩塌,我們組織人員往村級活動室安全地點撤離。村委會副主任宋華林拿出了救災帳篷,組長王李菊拿出了筆記本記錄人員詳細信息。
因為牽扯到有外來人員來逝者家里隨禮幫忙,把所有在大烏科的人員信息記錄完整后,大家齊心協(xié)力把帳篷搭好。當時,手機通訊全無,我是管理局工作人員,想到景區(qū)執(zhí)法隊配有對講機,我就往磨西方向靠近,試著一個一個頻道呼叫。
終于,在2頻道聯(lián)系到了鎮(zhèn)長陳專,請求救援大烏科。領導在對講機回復已經(jīng)收到,組織人員在急救中。然后我開著對講機,回到了人群中,告知大家已經(jīng)聯(lián)系上了,黨委和政府正在組織救援我們,大家不要擔心,因為人員全部在活動室區(qū)域,這是安全地帶。
直到天黑,房屋后面山體一直在垮塌,到20時左右,天很黑,根本不知道飛石具體位置,一塊大石頭把房屋摧毀,大家又撤離到王春林家門口。組長王李菊清理人數(shù),發(fā)現(xiàn)少了一人:我奶奶李洪秀。
然后,我們就在垮塌的房屋里搜尋,終于找到了奶奶,但已沒有了生命跡象。我父親、三爸和四爸(父親弟弟),以及年輕力壯人員快速將奶奶遺體清理出來,放在了棺材里,用油布裹著搭了一個帳篷放著。
然后,人員全部在安全地帶躲避飛石塌方,一夜無眠。直到天明,接到管理局電話,要求組織人員撤離,救援隊伍正在趕來。
第一批次帶了10多人探路,黨員有我和劉強,負責把幾個人慢慢帶過垮方,然后負責給后面來的人員看好有無塌方情況。大家陸陸續(xù)續(xù)撤離到燈桿坪稍微安全無塌方落石地帶。這時,救援隊伍也到了,救援隊伍指揮員詢問我人員情況,還有多少人員未撤離出來?我如實報告撤離情況和村干部黨員做的工作。
救援隊伍指揮員組織我們分批次撤離,在救援隊員護送下,5名村民搭配幾名救援隊員有序撤離,老弱病者就安排年輕力壯的隊員輪流背著撤離。當大部分村民都撤出后,指揮員讓我和王李菊也撤,王李菊說她是組長,我說自己的父親還在里面,不愿意撤離,指揮員就同意我們留下。最后,等到村委會副主任宋華林安全撤離到場后,見到父親安然無恙,我的心才稍稍安穩(wěn)了些。
衷心感謝黨和政府沒有丟下一個村民。感謝救援隊伍及時到來救助我們。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我也會積極投入一線救災工作中,發(fā)揮黨員身先士卒的帶頭作用,為建設自己的美麗家園而努力奮斗。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