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tài) >> 瀏覽文章

“搬”出一片新天地——巴塘縣貧困村民走出深山當“市民”

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12日

地塢移民新村新貌。

巴塘地塢移民新生活。

◎本網記者 馬建華 /文 張兵 /圖

深秋時節(jié),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的鵬城巴塘,碩果飄香,漫山遍野一片金黃??h城步行街古色古香的亭臺樓宇,小橋流水人家,十字路口的“大鵬蓮花燈”“天珠燈”“走馬燈”高高懸掛展示巴塘獨特魅力;在鄉(xiāng)村,家家戶戶的院壩里曬滿了金色的玉米棒子,別墅般的樓房在萬里晴空下,氣勢恢宏,屋頂上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和院落旁停放的私家小車格外引人注目……美麗的景色、舒適的環(huán)境,讓住在巴塘縣城附近的“新市民”喜不自勝。而曾經的他們飽受泥石流、滑坡、雪災等自然災害影響,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十分突出。

為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惡劣氣候條件、無路可走等不利因素對高山地區(qū)農牧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巴塘縣委、縣政府和廣東、雙流等援建地區(qū)一道不斷將避災、扶貧、生態(tài)恢復等融入搬遷主題,讓鄉(xiāng)親們“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完成了由“高山農牧民”向“市民”的跨越。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減少貧困、改善民生、促進山區(qū)新型城鎮(zhèn)化與防災避險并舉的路子,讓農牧民千百年來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給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活力。這些搬遷群眾的生活正發(fā)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心酸的淚

跨懸崖丟性命苦難言

11月5日,巴塘縣城陽光燦爛。記者驅車幾分鐘就到了由該縣地巫鄉(xiāng)中真、甲雪、壩伙3個村莊農牧民新組建的“桃源地塢”新家。

坐在寬敞的客廳里,村民扎西澤仁告訴記者,他的老家在距縣城100多公里的甲雪村,從村子到公路有40公里,走路要三天時間,遇到大雪封山就只能等雪化了才下山,進村開展工作的鄉(xiāng)干部遇到這種情況,也只能呆在山上。因為山體滑坡、惡劣氣候等影響,村民種莊稼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此,他們被納入了整村搬遷范圍。

在距離桃源地塢僅2公里的“桃蹊甲英”新村,汽車在蜿蜒的柏油路上行駛,一幢幢兩層樓的民居依山而建,村口“易地搬遷斬窮根,安居樂業(yè)感黨恩”的標語分外顯眼。

正在村里看望留守婦女左久愛人的甲英鄉(xiāng)黨委書記陳幺妹和村支書阿登把記者迎進了左久家。

陳幺妹說,甲英鄉(xiāng)地勢偏僻,距縣城120余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一旦遇到大雪封山,深處大山之中的村民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2015年,陳幺妹上任鄉(xiāng)黨委書記,在和時任縣長(現縣委書記)汪玉瓊一道走訪波戈溪村時,汪玉瓊信心滿滿地說,縣上將爭取資金,把甲英鄉(xiāng)貧困村的公路修通,把電弄通,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讓村民能夠脫貧。當她們走進一戶貧困戶家時,只見家里一貧如洗,連像樣的家具也沒有,而且得知惡劣的環(huán)境幾乎讓村民們失去了生存能力時,汪玉瓊和陳幺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汪玉瓊斬釘截鐵地說,一定要讓鄉(xiāng)親們挪出“窮窩”。

甲英村支部書記阿登眼含熱淚地說,到甲英鄉(xiāng)根本無路可走,正常情況下,走到縣城要3天,遇到大雪封山就沒有辦法出行。村里遇到難產婦女,抬到途中,大人和娃娃都救不過來;去年,村民格絨扎西突發(fā)重病,村里組織壯勞力抬他下山,才走了一半路程,他就去世了,連死因都不知道;他還曾親眼看到過8起死于下山途中的村民,阿桑是被垮塌的山崖壓死的,次本康珠不小心一腳踩滑,墜入深淵,村民居冕被突如其來的雪崩埋葬……,往事歷歷,讓阿登不寒而栗。

因為不通公路,村民連上學都很困難,每年征兵,因為需要初中畢業(yè)以上文化,全鄉(xiāng)竟然找不出一名初中生。2017年,經過三屆雙流援藏人員的努力,投資80余萬元的縣城到波戈溪村的道路貫通,但甲英村、普達村仍然不通路、不通電。

長期以來,波戈溪村、甲英村、普達村貧瘠的田地種不出足夠的糧食,更別提蔬菜,全村人基本不能實現溫飽自足;缺水,不通電,“一方水土養(yǎng)不活一方人”就是這里真實的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受益于黨中央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巴塘縣對土地貧瘠,自然災害易發(fā)、頻發(fā),不具備生存條件,貧困發(fā)生率最高、扶貧成本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波戈溪村、甲英村、普達村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在城郊打造“桃源地塢”和“桃蹊甲英”新村,讓曾經一貧如洗的貧困村民,華麗轉身成為優(yōu)越舒適的“新市民”。

幸福的笑

住新房興產業(yè)能致富

“2017年,縣委、縣政府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決心,借助精準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和成都市雙流區(qū)援建平臺,正式啟動了甲英整體易地搬遷項目,將波戈溪村、甲英村、普達村87戶、392人全部整體搬遷到縣城邊。”巴塘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家志告訴記者,總投入6000萬元以上的“桃蹊甲英”新村搬遷項目于2018年5月初動工興建,經過6個多月的艱苦努力,于11月底全面完成房建、總平等工作,并于12月1日組織所有村民全面入住。

這標志著巴塘最偏遠最貧困的村民們真正走出深山、挪出窮窩、喜遷新居,在脫貧奔康的道路上邁出最堅實的歷史性的一步。

“我們的群眾終于可以走出大山,搬進這做夢都不敢想的地方,真的感謝縣委、縣政府,雙流區(qū)、廣東等援建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扶,還有雙流援藏干部、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師生一行等人員的無私付出?!标愮勖眉拥卣f。

卵石鑲嵌的入戶路,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塊蔬菜地,白菜、蘿卜郁郁蔥蔥……走進村民扎西澤仁的家,一樓的客廳足有20多平方米,電視、沙發(fā)、茶幾、藏床一應俱全,客廳和過道上種滿了仙人掌、蘭草、菊花等花卉,花香撲鼻,樓上有三間臥室,房頂安裝了太陽能。“國家把房屋主體(即清水房)修建完成后,我利用貼息貸款裝修了房屋。我們桃源地塢新村村民比縣城市民的住房還要寬敞,還要漂亮。”扎西澤仁滿臉自豪。

小院滿園綠色,西紅柿、辣椒掛滿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罢o我們分的房子特別漂亮舒適,到縣城看病就學半個小時就到了,做夢都想不到有一天我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說起現在的好日子,扎西澤仁笑容滿面。

地巫鄉(xiāng)中真、甲雪、壩伙3個村原址距縣城約150公里,物資匱乏、交通不便、氣候惡劣、災害頻發(fā),群眾就地脫貧難度極大。

2016年,全縣對3個村無條件自主搬遷的44戶、196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同年9月,雙流區(qū)對巴塘援建力量介入,不斷向集中安置點輸出人力、財力、智力支持,集縣內外各界智力打造的“桃園地塢”扶貧新村逐見“雛形”,目前在基本完成44戶搬遷群眾住房建設、附屬設施配齊的基礎上,計劃投入3000余萬元,按照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產村相融”理念,將該項目建設成為以桃為特色主導產業(yè)的旅游新村。

按照“產業(yè)景觀化、景觀產業(yè)化”的思路,利用23畝閑置土地建設桃花林觀光區(qū),發(fā)展民俗接待和水果采摘銷售產業(yè),帶動群眾增收。景觀化處理各戶房前屋后約200平方米空地,打造富有康巴風情的藏家園林,開辟藏家菜地,發(fā)展民俗接待,促進群眾增收。規(guī)劃了農產品展銷區(qū)、弦舞廣場、紅星廣場“一區(qū)兩廣場”作為集體資產,為發(fā)展集體經濟奠定基礎,拓展小區(qū)后續(xù)管理經費來源渠道。按照“風貌傳統(tǒng)、功能現代”的思路,優(yōu)化住房風貌布局,植入紅色文化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配套完善公廁、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奠定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基礎。

利用光伏電站分紅、打造50畝桃園、公益性崗位安置、勞務輸出、發(fā)展民居接待……走在“桃源地塢”和“桃蹊甲英”新村,到處都可見村民們幸福的笑容,因為如今的他們已經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




  • 上一篇:理亞路:從“網紅”到“經典”
  • 下一篇:色達縣大力解決義務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