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甘孜日報    2023年11月15日

◎趙鵬飛

“院子里的這棵樹——被人砍倒了……被人架起篝火焚燒,連樹樁也不放過——它竟然還活著!”這棵樹就是1912年的夏天長于紐約布魯克林弗蘭茜·諾蘭家院子里的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出版的自傳體小說。該小說以充滿溫情的文字,講述了11歲小女孩兒——弗蘭茜·諾蘭如何在困窘生活中掙扎,“破繭成蝶”的成長故事。

弗蘭茜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苦難,出身貧寒,父親早逝,14歲就步入了社會,挑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幸運的是,雖然弗蘭茜的父母都是貧苦之人,一輩子生活在布魯克林的貧民窟,父親做服務生,母親做清潔工,但是他們并沒有抱怨苦難,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極引導弗蘭茜向陽而生。

弗蘭茜的母親不顧家里反對早早地與同樣少不更事的父親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弗蘭茜出生時,年輕的母親很是惶恐,“不想我的孩子以后和我一樣,是這辛苦勞作的命?!辈蛔R字的外婆為母親指了一條道路——讀書識字,讀最好的書。因此在弗蘭茜還是嬰孩時,母親堅持每晚讀書給她聽,即使母親自己也不懂。正是因為每晚的閱讀,弗蘭茜對文字格外敏感,并且熱愛上了讀書,這也對她后來的自學考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蹦赣H堅信:“受了最好的教育,我們的日子就會好起來”,她立志要讓她的孩子們上大學。在弗蘭茜的父親失業(yè)的情況下,母親頑強地承擔了生活的重擔,甚至愿意多干一份工作,只為讓孩子們有機會學習鋼琴。

與母親務實、堅強的生活態(tài)度不同的是,弗蘭茜的父親浪漫且富有詩意。盡管母親很愛父親,可是面對殘酷的生活,母親覺得父親的浪漫“一無是處”。但父親對生活的詩意態(tài)度卻讓弗蘭茜在灰暗的生活里看到了色彩,讓她懂得了在艱難的日子里得自己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美好。

父親長相英俊,什么時候都會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他卻為人真誠善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熱愛著周圍的一切。父親只是聽說了鄰居家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經常被家人冷落,他便主動帶著這個小女孩和弗蘭茜姐弟去看大海。盡管那天孩子們都有些中暑,可是他們都很開心,這讓孩子們千篇一律的生活有了別樣的體驗、美好的回憶。在父親離世前,他細心地托人為弗蘭茜準備好了畢業(yè)禮物,這讓孤獨的、甚至有點兒憤世的弗蘭茜看到了愛的美好,最終放下了心里的怨恨。

弗蘭茜的父母不畏苦難的態(tài)度和對孩子們的積極引導,讓弗蘭茜這棵小樹有了茁壯成長的土壤,也讓她懂得了即使生于污泥,也要“活著,奮斗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最終她戰(zhàn)勝了苦難,通過了自考,實現了上大學的夢,他們全家也搬離了布魯克林的貧民窟。


  • 上一篇:萬物皆不慌不忙
  • 下一篇:三顆星星的匯聚

  • 本文地址: http://fissico.com/html/wh/kcwh/9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