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透過傳統體育看民族文化

甘孜日報    2018年09月03日

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速覽

作為人類文明最悠久的成果之一,體育運動源于生產生活也表現生產生活,是一個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的直觀反應,是一個地域群體或一個民族的整體性格的間接體現。

四川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是全省民族體育的盛會。賽事設置的競賽項目都是極具典型性的民族體育運動,每個項目都有自身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內涵。記者對本屆民族運動會設置的8個競賽項目進行簡要的梳理介紹。

◎本網記者 劉小兵 文/圖

板鞋競速

信任、協作與集體意識的體現

板鞋競速為廣西河池市壯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是以幾人(通常3人)為一組,同穿一對長板鞋與對手賽跑的運動,于2005年被批準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項目。

相傳,在明朝時期,廣西百色地區(qū)的瓦氏夫人為抗擊倭寇,讓士兵三人一組穿上一副長板鞋齊跑,以提升軍隊沖鋒的協調度,密切士兵之間相互配合、保護的關系,并使得軍隊戰(zhàn)斗力大幅提升。后來,南丹那地州壯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練兵方法,開展3人板鞋競技活動自娛自樂,挖掘了這項民間體育活動。

板鞋競速按賽程分包括男子60米、男子100米、女子60米、男子100米和2×100米混合接力等類型,以完成相同賽程用時少者為勝。同一組的幾個人配合密切、步調一致是參加板鞋運動的基本要求,要想取得好成績,則需要同一組的隊員在身體和意識上融為一體。

板鞋競速是一項高度講求協調配合的運動,同一組中要有一個人作為領頭,掌控全隊節(jié)奏,另外2個人又要對領頭者的心意了然于心,并與之配合得天衣無縫;而要達到這個效果,同一組的3人就必須在充分溝通、互相信任的前提下,達成共識、形成默契。所以信任、協作和心懷集體是板鞋競速的文化內涵。

押加

勇猛與堅韌的『代名詞』

押加是拔河游戲中的一種,在藏區(qū)又被稱為“格吞”,藏語“格”指脖子,“吞”意為“拉”。所以,押加的基本意思就是用帶子套在脖子上拔河。

在甘孜,押加又稱“大象拔河”。傳說格薩爾王在一次出征回朝的途中,發(fā)現了上千頭牦牛,便讓手下的大臣們將腰帶套在脖子上,四肢支撐于地,模仿大象拉車那樣,兩人一組進行拔河比賽,然后根據比賽結果分配牦牛。格薩爾王是藏民族文化中英勇豪邁的象征,由此可見展現強健的體魄和英勇的氣質是押加運動文化內涵之一。

押加由于觀賞性和競技性較強,且對場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曾是各類集會活動中常見的游戲項目。1999年舉行的第六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押加被正式定為競賽項目。其比賽規(guī)則是:兩名處于相同重量級的運動員為一組,選處平坦的長方形場地和一根兩頭有套的布袋,將布套掛上雙方運動員的脖子(帶子從運動員兩腿間通過);然后運動員手腳著地,綜合發(fā)揮腳、腿、腰、肩、頸的力量拖動帶子竭力向前爬;如果比賽一方能在比賽開始后的90秒之內將對方拉出決勝線(距離中線1.2米)即為取得本局勝利,如果雙方相持90秒未決勝負,則休息1分鐘后開始下一局,如果前兩局均未分出勝負,那么將以第3局開賽30秒后,中線垂直物偏離的方向決出整場比賽的勝負。

押加運動是一場綜合力量的持久較量,所以勇猛和堅韌是其主要的文化內涵。

摔跤

崇尚力量也講求公平

根據文字記載,古時就有摔跤活動;當時,部落間常因爭奪生活資源而發(fā)生武力對抗,摔跤便是爭奪雙方進行武力搏斗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正因如此,古代人經常進行摔跤活動以增強自身的武力對抗能力。

摔跤也是最悠久的競技運動,自公元前776年舉行的古代奧運會開始,便一直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之一。隨著時間推移,摔跤的流派愈發(fā)繁多,不同摔跤流派的比賽規(guī)則也各不相同。本屆民族運動會的摔跤項目分為藏跤、彝跤和中國跤。

藏跤(北嘎)是深受藏民族群眾喜愛、經常出現在各種集會活動上的角力運動,《格薩爾王》就有相關記載。彝跤(格),是彝區(qū)集會、結婚時的助興節(jié)目;比賽時,運動員雙手從兩側抓住對方腰帶,通過腰、腿、腳的技術動作將對方摔倒,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采用三局兩勝制。中國跤在我國古代稱“角抵”或者“角力”,著作于隋唐時期的《角力記》,就是敘述摔跤專著。其比賽規(guī)則比藏跤和彝跤更加細致。

摔跤是一種起源久遠的對抗性角力運動,對自然的敬畏和由此引發(fā)的對力量的崇尚是其主要的文化內涵;摔跤運動按重量級進行且規(guī)則明細,又體現著公平公正、不恃強凌弱的文化內涵。

高腳競速

奮進與勇氣的彰顯

高腳競速又叫踩高腳馬,高腳馬原本是苗族、土家族人在地面積水的雨季代步、涉水過淺河的工具。踩高腳馬因為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和觀賞性,受到多地群眾的喜愛,發(fā)展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于2003年被列為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

高腳競速運動是由運動員雙手各持一桿,同時腳踩桿上的腳踏蹬,在田徑場上奔跑,根據跑完同等距離用時多少定名次;其比賽形式分為單人賽、接力賽和混合接力賽,按賽程分有50米、100米、200米、400米和4×100米。

因為要手腳協調操作高腳馬進行快速奔跑,所以高腳競速項目對運動員的力量、平衡能力和手腳協調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又因為是在雙腳距離地面幾十厘米的情況下快速奔跑,所以高腳競速有存在跌到的風險,運動員要心理素質良好并且勇敢。高腳競速是人們在不懼危險的前提下,用生活工具展開競技的運動,所以發(fā)揮智慧、追求上進、大膽勇敢是其內涵之一。

射弩

勇敢與平靜同在

弩屬弓類,是冷兵器時代主要的攻擊性武器之一,《孫子兵法》已將其列為重要的作戰(zhàn)武器,《戰(zhàn)國策·韓策一》中也寫到“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目前已發(fā)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的弩。駑,由于殺傷性強、操作簡單,曾被軍隊和獵戶廣泛使用。進入火器時代后,弩在軍事上的地位衰落,但仍是林區(qū)或牧區(qū)群眾用以自衛(wèi)和打獵的重要工具。

進入當代以后,社會治安日益良好、國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日益加強,弩作為攻擊武器的身份被淘汰,射弩逐漸轉變成一種體育運動,并于1986年,被列為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

射弩比賽,以射靶積分的方式決出勝負,一般一輪比賽中各參賽隊員各射10支箭,射擊距離一般為20米,分位立姿、跪姿和個人全能(立姿和跪姿),也有團體賽。

射弩運動源于攻擊行為,體現著對武力的崇敬和對生命的尊重;同時,射弩比賽作為一種多次操作的活動,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很高。所以勇敢與平靜同在是射弩運動的文化內涵之一。

珍珠球

個人能力與團隊配合的雙重考驗

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由模仿采珠人的勞動演變而來,由于運動器材比較簡單、場地選擇也不嚴格,曾在滿族集居地區(qū)十分流行,現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

珍珠球比賽與籃球比賽相似,以雙方對壘的形式開展。兩支隊伍進行一場比賽,每支隊伍7人。其比賽場地為長方形,分為水區(qū)、封鎖區(qū)和得分區(qū)。水區(qū)是比賽雙方搶球的區(qū)域,每隊可派出4人在該區(qū)域,通過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球,最終向站在本隊得分區(qū)內的持網隊員投球得分;封鎖區(qū)是阻止對方水區(qū)隊員投球的區(qū)域,每隊可派出2人手持球拍在該區(qū)內,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對方投球;每隊有1名隊員在得分區(qū)活動,用拍網抄中本方隊員投來的球便得分。比賽以規(guī)定時間內累計得分多的一方為勝。

珍珠球比賽有場地區(qū)域劃分,處在不同區(qū)域的隊員既要有過硬的技術和身體素質以承擔好本區(qū)域的職責,又要統籌全局、把準時機以提高進攻效率;處在不同區(qū)域的隊員之間也要有良好的配合意識形成默契的配合。所以,珍珠球比賽是個人能力與團隊配合的雙重考驗,合作、配合是其內涵之一。

蹴球

心平氣和之間謀篇布局

蹴主意為踢,廣義的蹴球就是踢球,亦稱“蹴鞠”。此次省民運會上的蹴球項目以地擲球為器材,屬于25類“蹴球”游戲之中的“踢石球”。

殷商卜辭記載:“庚寅卜,貞,乎品舞,從雨”,有專家以此推斷蹴鞠游戲早在商周時期已出現;而最早直接提到“蹴鞠”文獻則是《史記·蘇秦列傳》,上面寫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

漢代,蹴球廣為流行。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在長安城東造了一座新城,供其父“斗雞、蹴鞠為歡”。據考證,著于漢朝的《蹴鞠二十五篇》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yè)書籍。

唐宋時期,蹴球游戲極為興盛。杜甫曾在《清明》一詩中的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蹴球在宋代深受貴族階層喜愛,并催生了專事蹴鞠活動行會組織“圓社;清末的《北京民間風俗百圖》第64圖《踢石球》也寫到:“二人以石球二個為賭,……踢中為贏,不中便輸?!?/p>

蹴球游戲器材簡單、開展形式靈活且兼具趣味性、觀賞性和健身作用,廣受喜愛,并于1999年成為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

本屆民族運動會的蹴球項目就是“踢石球”。比賽分兩隊在一塊方形平地上進行。每隊兩名運動員,比賽時,運動員輪流用腳踹自己之球擊打對方之球,擊中則得分,先積50分者為勝方,三局兩勝。因其比賽規(guī)則與臺球相似,蹴球又被稱作“腳踢斯洛克”。

蹴球比賽連貫性強,需要冷靜應對。所以長期從事蹴球運動不僅有利于練習平衡感和肌肉敏感度,也有益與修身養(yǎng)性和鍛煉縝密的思維。

陀螺

變“獨樂樂”為“眾樂樂”

“陀螺”一詞作為科學術語于19世紀中葉被法國物理學家博克提出,意為“回轉體”。而以“回轉體”為器具的陀螺游戲在我國卻源遠流長??脊艑W家曾在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掘了石制陀螺,后魏時期的史籍,將“陀螺”稱為“獨樂”,宋朝時期有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叫做“千千”,明朝書籍《帝京景物略》中有一首民謠寫到:“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

陀螺作為一種老少皆宜、流傳極廣的民間游戲,不僅可以單人自行娛樂,也可以兩人(或兩組)或以上的參與者分成團體進行比賽。與陀螺相關的比賽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對比旋轉時長、操控陀螺互相撞擊、操控陀螺完成規(guī)定動作或操作流程三大類。

本屆民族運動會上的陀螺比賽項目既比撞擊又比旋轉,全稱“打陀螺”,最早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區(qū),1995年被列入中國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其比賽規(guī)則是:兩支參賽隊輪流擔任“攻方”和“守方”;每局比賽,先由守方在規(guī)定距離以外,將陀螺臨空旋放于規(guī)定區(qū)域,待陀螺旋轉穩(wěn)定后,攻方站在打陀區(qū)扔出自己旋轉的陀螺去打擊放守方陀螺。攻方陀螺擊中守方陀螺后仍在旋轉才為有效進攻,直接將守方陀螺打停得4分、旋勝3分、旋平2分、旋負1分。然后雙方輪換決定勝負。

打陀螺是一種間接性的對抗項目,變“獨樂樂”為“眾樂樂”,且在安全的前提下,產生觀賞價值和趣味價值是其特質之一。

本屆民族運動會設置的每個比賽項目都是各地傳統文化的結晶,都蘊含著豐厚的智慧和文化內涵。雖然不同項目因為產生根源和基本特點不同,而文化內涵不盡相同,但是所有項目都體現著“平等、團結、 拼搏、奮進”體育精神。我省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是為了發(fā)揚民間體育文化中的寶貴品質,凝聚起各民族團結奮進、共同繁榮進步的合力。相信本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定會進一步發(fā)揚好各比賽項目的寶貴文化內涵,起到促進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作用。




  • 上一篇:我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0年回眸
  • 下一篇:健康甘孜 體育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