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1月07日
王永模家庭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故事
王永模夫婦與楊田銘后人。
王永模夫婦與黃開湘外孫。
王永模夫婦與劉金山、李有林、黃開湘后人。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文 王永模/圖
1935年5月29日,22名紅軍勇士爬過13根光溜溜的鐵鏈,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
2021年5月28日,《甘孜日報》刊發(fā) “贛東北蘇區(qū)的‘斧頭將軍’奪橋團長黃開湘的故事”一文,引出了該文作者的故事。一位共產黨員,從一個人到一家人,不懈追尋,只為讓22位飛奪瀘定橋勇士早日在紀念碑上“團圓”。
他就是王永模,一個來自重慶,扎根瀘定的“找名勇士”。他不忘初心尋覓紅色記憶,開啟了三代人的“長征路”。
A 踏上漫漫尋找之路
一早,王曉琴就出現在醫(yī)院。取化驗單、拿藥、記好醫(yī)生囑咐,她輕車熟路。前些日子,父親舊疾復發(fā),必須入院治療,她和母親分擔了陪護重任。
王曉琴印象中,父親是個說一不二的人,尤其是“找尋22位飛奪瀘定橋勇士名”這件事,他一直在堅持。如今躺在病床上,他還念叨著“還有10位奪橋勇士身份沒確認!”
上世紀50年代,因支援建設,父親告別故鄉(xiāng)重慶,結緣瀘定。后因著手瀘定橋橋務管理工作,逐漸與瀘定橋“熟絡”了起來。
小時候,王曉琴常聽父親說起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也常聽父親感嘆:“‘飛奪瀘定橋’這段歷史舉足輕重,卻不知22名奪橋勇士都有誰?太可惜了!我能做點什么就好了?!?/span>
等到1975年,機會來了。這一年,我州成立紅軍長征文物調查組,王永模擔任了組長。此時,王曉琴以為父親只是為了完成工作。
接下來的日子里,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南昌、重慶……王永模和組員們先后尋訪11個省市自治區(qū),專心找尋22勇士之名。這期間,楊田銘、趙長發(fā)、云貴川、劉梓華……每確認一個勇士名,王永模都會與家人分享喜悅,久而久之,王曉琴覺得父親在干件大事。
父親的執(zhí)著感動了王曉琴,也令她擔憂不斷。為讓搜集到勇士信息永遠留存,父親不顧高血壓的“威脅”,成天忙著查資料、找線索、做記錄,常背著一大捆資料,請教專家學者,校對修訂書稿。
見父親不停勞累,王曉琴一直盼著他退休。而令王曉琴想不到的是,父親退休后,不僅繼續(xù)“找名”,并且花費的時間更多了。為了分擔父親的工作,王曉琴和全家人開始主動參與,逐漸成為他的“左膀右臂”。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00年以來,王曉琴幫助父親分類整理相關文史資料數十篇、圖片資料200余幅,先后聯系飛奪瀘定橋勇士后人、尋訪紅四團團長黃開湘后人30余次,并多次對接中央電視臺多個欄目組及江蘇、安徽、廣東、四川等省級媒體采訪。
B 一家三代執(zhí)著尋找
不同于姑姑王曉琴,王渝孜對“找尋22勇士名”有著自己的理解。在她看來,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找尋飛奪瀘定橋勇士名是一種英雄情懷,是對歷史記憶的尋找,我們需要記住歷史,記住英雄,而爺爺多年如一日的尋找,本就是一種英雄情懷,一種勇士精神。
剛上大學那會兒,王渝孜會利用新媒體搜尋奪橋勇士資料,也會陪著爺爺做相關記錄。如今,她正在攻讀研究生,雖課業(yè)壓力較大,她也會利用新媒體平臺,繼續(xù)爺爺堅持的事。目前,她打算對已有資料進行完善,積極協助勇士后代繼續(xù)“找名”,盡最大努力讓22位奪橋勇士“重歸瀘定”。
在爺爺的眾多事跡中,王渝孜對確認勇士劉梓華身份一事很感興趣。那是在1975年8月的一天,紅軍長征文物調查組來到南昌,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館內,爺爺發(fā)現了劉梓華的相片。為求證事實,他當即聯系相關單位。三年后,爺爺前往廊坊軍分區(qū)調查,找到了劉梓華的家人,并從軍分區(qū)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他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至今,爺爺還保留著劉梓華“軍人登記表”抄錄件。
這些年里,王永模的身體力行,為全家人闡釋了何為共產黨員應有擔當?何為家國情懷?也為全家人樹立了講大局、講奉獻、講擔當的好榜樣。他的行為作風、精神品質像一面鏡子,時刻鞭策著全家人。
王曉琴始終記得,父親常說有生之年要盡最大努力,宣傳黨的革命歷史、宣傳紅軍精神,讓瀘定人民世世代代記住這些革命先輩,記住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日子。作為年輕一輩,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繼續(xù)找尋飛奪瀘定橋勇士名,讓后輩牢記革命歷史,不負革命先輩們的殷切期望,奮發(fā)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C 尋找將一直繼續(xù)
幾十年匆匆而過,王永模卻用“找名”這件事,在人生版圖上留下濃墨一筆。幾十年間,他感動了家人,也感動了勇士后代,奪橋勇士楊田銘之女楊黨燕專門寄來感謝信,奪橋勇士劉金山之女劉蘇芳一直與王永模保持著聯系,奪橋團長黃開湘之孫邵愛福每次來瀘定都會與王永模見上一面……
如今,22位飛奪瀘定橋勇士中,12位勇士的身份,已得到最終確認,其中劉梓華、劉金山、李友林三位勇士有照片留存。王曉琴和王渝孜均表示,自己會拿好“接力棒”,繼續(xù)“找名”工作。
王曉琴回憶,父親早把瀘定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作為一個在異鄉(xiāng)的重慶兒子,父親愛重慶,但更愛瀘定,更愛瀘定橋。飛奪瀘定橋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父親的一生也和它緊緊連在一起了。在父親的人生信條里,紅色文化孚眾望,千秋大業(yè)記征程,人民需要“長征”,時代需要“長征”,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一直尋找“22勇士之名”。
冬日的午后,暖陽撫人心,大渡河水奔涌,瀘定橋上游人如織。滔滔河水、搖曳橋身,念著過去、記著今朝、也載著將來。畢竟這橋上,有22位勇士英勇奮戰(zhàn),有共和國第一代領袖、人民軍隊7位元帥和百余位將軍走過,還有王永模一家人正在進行新時代的“長征”。